古文观止‖楚辞·九章·悲回风(五)


昨天我们聊到,诗人针对自然界中自然物象间的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其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高洁与污浊对立的悲愤。

文中,鸟兽鸣号(君子互应)与草苴比附(小人结党)形成对比,暗喻朝廷中忠良与奸邪的势不两立。

而“鱼葺鳞自别(小人利益勾结)”与蛟龙隐文(贤者韬光养晦)进一步强化这种对立,展现诗人对楚国政治黑暗的痛心。

最后二句,诗人以“荼荠不同亩”象征君子与小人无法共事,而“兰芷幽而独芳”则彰显屈原在乱世中坚守清白的孤傲精神。

这段诗通过自然意象的强烈反差,表达了诗人对小人当道的愤懑、对理想破灭的哀伤,以及宁可孤独也不妥协的高洁志向,是《悲回风》中“发愤以抒情”的典型体现。

接下来,“惟佳人”六句意思又进一层,谓自己眼界高远,以古人彭咸等自期,然孤高之心却无所依傍,自己深微的意志不为别人理解。于是诗人以幽微的笔触抒发了其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意为思慕先贤的德行永远美善,虽然历尽许多世代,也愿与其相近相比。此句诗人以“佳人”自喻,表达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惟佳人之永都兮”:“佳人”在楚辞中常喻指君子或贤者,此处诗人以“佳人”自比,强调自身的高洁志向;“永都”意为长久居于(高位或理想之境),象征对道德操守的永恒坚守及对自身理想人格的期许,与后文“眇远志之所及兮”呼应,体现超越世俗的追求。

“更统世而自贶”:“统世”指代代相继;“自贶”(kuàng)意为自我勉励或自我完善,强调主体性,与“介眇志之所惑兮”共同构成诗人自我与外界关系的辩证思考。希望高洁之志能世代传承,并通过自我修养保持其纯粹。

屈原多次以香草美人自况,此处“佳人”暗喻其如兰茝般幽独芬芳的品格,与下文的“兰茝幽而独芳”形成呼应。

此句抒发了屈原在谗言横行、楚国衰微之际,仍坚持“独怀”之志的悲壮感。诗中“悲回风”象征政治环境的险恶,而“佳人之永都”则是其精神世界的写照。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意为远大的志向所达到的高度,爱怜那悠悠的浮云,而与之徘徊飘忽于天际。此句通过“远志”与“浮云”的意象对比,抒发了诗人理想受挫、向往自由却身陷困境的复杂心境。

“眇远志之所及兮”:“眇”通“邈”,意为遥远;“远志”指高远的政治抱负或人生理想,暗指其改革朝政、振兴楚国的理想。此句意为远大的志向难以触及或实现。

“怜浮云之相羊”:“怜”是爱慕,即透露出对自由而不可得的惆怅;“浮云”象征无拘无束的自由;“相羊”(徜徉)指逍遥游荡。诗人以浮云自喻,表达对超脱世俗束缚的向往。

诗人因直言进谏遭贬斥,远志难伸,而浮云的“相羊”反衬出他被政治漩涡困住的无奈。然“怜浮云”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诗人以自然意象为精神寄托,试图在苦闷中保持高洁。与后文“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进一步表明,他通过创作诗歌纾解忧思。

这两句诗凝练了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底色:纵使理想遥不可及,仍要以浮云般的超然姿态坚守本心。其悲怆并非退缩,而是对理想主义的极致坚守。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意为耿介抱着远大志向感于世事,所赋之诗,就是我要表白的心迹。此句是诗人表达自己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志向与困惑的深沉感慨。

“介眇志之所惑兮”:介可解为“凭借”或“借助”,也有间隔之意;眇志指微远而深沉的志向,象征高洁却难以实现的理想。“眇”通“妙”,指微妙、幽深;惑:困惑、迷茫。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迷茫,更是对政治黑暗的愤懑与无力感。

此句意为凭借这幽微的志向,我却陷入深深的困惑。诗人志向高远却难以实现,内心充满矛盾与迷茫。

“窃赋诗之所明”:窃是谦辞,意为“私下”或“不自量力地”;赋诗:创作诗歌,即用诗表达,这是诗人在政治失意后唯一的宣泄方式;明:阐明、表达。

此句意为私下里写诗,以阐明我的心志。诗人选择以诗歌作为抒发情感的媒介,既是无奈,也是坚持。

“介眇志”、”窃赋诗”均体现屈原的谨慎与隐忍,因身处困境,不敢直言,只能借诗隐喻。

这两句诗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我怀抱着幽微的志向,却因现实而迷茫;唯有通过诗歌,才能阐明我的坚持与痛苦。它不仅是屈原个人的写照,也代表了古代士人在困境中以文载道的普遍精神。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