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孔010明心见性

从明心见性来,对现代认识论的有没有作用?

熊十力讲的这一套对现代人的用处在哪?

是在它的根基上。

你们知道康德讲到最后,他讲先验统觉,那个东西是最后的东西,绝对的东西,那些范畴,那些图式之所以,起作用要靠最后的东西,最后的东西靠什么来培养?

靠性智呈现,当然他说自由意志是一个承诺,呈现要靠性智。

但是这个思路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性智呈现,我说从熊十力自身思想的发生来说是跟他的生命体验直接相关。我们平常的人如果没有生命体验,如果平常学习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或者渐进的办法说帮助我们的让性智呈现,让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性显现。

量智是对于现象事物的认识,他成天讲的就是这一套,性智是认识本体,量智就是认识事物。他很肯定的说:

所以,量智,只是一种向外求理的工具。这个工具,若仅用在日常生活的宇宙物理的世界之内,当然不能谓之不当,但若不慎用之,而欲解决形而上的问题时,也用他作工具,而把本体当作外在的境物以推求之,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新唯识论 明宗》

这个话,跟康德那种划界的理论差不多,就是说量智就我们平常讲的认识论,在对于明心见性,对证悟本体这一块是没有用处的,他是很明确的这么说。

他能提出来什么别的办法,在量论的框架里面,如果是在现代认识论的框架里面是没有办法的。在现代认识论的里面说,通过这种对象化的认识,通过理智也好,通过概念也好,来捕捉到人的本性本心是不可能的。

西方哲学,柏拉图说认识你自己,大家都知道西方哲学史一开始就讲认识你自己,很多人认识你自己有什么悬的,认识你最后要逼到认识你的主体性,认识到你的绝对自我的时候,你就发现是不可能。如果我希望你们多看你这个书,比如现象学,最后讲加括号,加到最后把意向性本身逼出来。

可是要是在我们学中国哲学的人看来,意向性本身仍然是一个气质之心,就是说被你推衍出来的,到某种程度上,它倒是像阿赖耶识,绝对自我本心本性本身是不可能通过需要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方式,什么方式就是涵养,就是另外一种学问。

熊十力的量论最终是回到中国传统的那种涵养工夫论。

所以,熊十力晚年终于意识到他在佛教的那种正量和比量,或者是说传统的那种明心见性和现代的对象,现代认识论的对象化认识论之间他画出了一条鸿沟,好处是划界,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现在西方哲学也是这样,本体论的那是承诺,物自体怎么讨论,形而下的世界,我们是靠科学靠理智,靠语言分析,人家是这么明确的划分。

那么,熊十力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他尤其是回归儒学之后,儒学强调体用不二,强调天道性命的一贯性,强调人类运用的永恒性,如果你说量智不能认识本体,我平常做的所有的事情都不具有永恒的价值。

从存在论上讲是这样,从认识论上讲也是这样,所以,它始终是从性智量智的那种二分的方法下,它是解决不了两者的这种如何在现象世界,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明心见性,你自己可以通过这种生命体验,一种神秘的体验来达到,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如何给别人一种方法?

熊十力晚年,尤其是越到晚年他这一点越明显,回归涵养工夫,他说实证是无所谓方法,就是证悟本体说我突然明心见性,我突然有一天豁然贯通,是网络语言什么都是浮云,很多人还老说这话,但是你能做到吗?

那都是小孩们的感慨,要真正的完全超越这些明心见性叫实证,那实证是无所谓方法。

我也不知道这个学习能不能让你实证,也可能都行,或都不行,无所谓方法,过去禅宗的禅师们经常描述自己得道,有的是因为撮草的时候,突然碰到一个瓦砾,豁然顿悟;或因为有一个是提着桶去打水,忽然顿悟。你根本看不到它,为什么?

因为这事无所谓方法,但是如何获得,熊十力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你的本心不受障碍,也不能让你的本心显现出来。

但是我可以让遮蔽本心的那些局限性一点一点去掉,这可以做到。所以,陆九渊说做学问不是给你增加知识,而是给你减担子,把你心中的那些局限,那些烦恼障、所知障一点一点就剔除,它自然就显现了。

所以,这不是无方法可以做,这是有方法的。这种方法,恐怕只有求之于中国的儒家和老庄以及印度佛教了。

西方哲学讲认识我们也同意,性智通过量智去认识天地万物,去改造生活,改造世界,这都没问题。但是作为量最根本的性智靠什么来得到?

靠量智本身是不能得到的,靠中国传统的三教,于性智上主要涵养功夫,这就提出这个词叫涵养功夫。

涵养功夫跟量智的呈现不一样,量智呈现它是一个单向,好像就是从上面往下走,涵养功夫是一个逆向的,我们有天赋的良知,通过我们心理呈现出来,我们去做人做事,我们是不自觉,或者是有的人反思,我们也不能够反思到本身我们这在生活本身来说,它是一个顺的。涵养是逆向的,涵养是一个警觉,是一种反思。

黑格尔说,哲学是反思的学问,你可以说是反思,哲学是“返感”。对你那种感情意志的返回,什么是涵养?

就是不要在生活当中顺着走,不要在日常生活的因果链条里面随顺潮流,那样你永世沉沦,因为你从来不会回到你的那个事情本身,你会在一个又一个缘起缘落当中不断地往下走,这叫随波逐流。

那么,什么是中国三教哲学的这种认识论?

如果也叫认识论的话,有的人说叫功夫,好像现代哲学的认识论,那里面容不下这一块。当然你一定不让他叫认识空,那也无所谓,我们就叫涵养功夫,涵养功夫就是我们在认识上和当中不仅仅是随顺理智发挥,而在每一次的这种量智的发运当中,在每一次的这种情感的实现当中,同时警醒立决往回走。

所以,你看新儒学,他老用这个词“逆觉”,更早一点的儒家叫“复性”,有人一看到这个词就讨厌,它就是让你在流转的过程当中,停下来切断,这涵养功夫就不仅是个答应往下走,而是即用见体,即体即用,这个是传统的涵养功夫。

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我有反思,我对自己的理智的运用进行反思,我对自己情感的运用进行反思,我对自己意志的冲动进行反思。反思也要叫返思,在日常生活当中进行一种这种立觉体证,回到自己的本性,这个就是性智呈现的必要的功能。

如果你光学习知识,光运用知识,你当然不可轮回去,只有这种立觉体证这样一种涵养功夫,才有助于我们介入生命的本体,回到自己的本身。我们常常忘了自己是什么人,甚至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了,一个因缘接着一个因缘,好像一个没有头的因果链条,所以,佛教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他用回字也就是这个意思。

儒家讲涵养三教都讲这个东西,有的时候用修养这个词,那么,涵养功夫对于性智显现,我稍微再做一个说明,熊十力是直接新陆王心学,是陆王心学的一个现代的一个发扬光大,就涵养功夫和心性本体的关系,是一个见体即用见体,即体即用的关系,这是心学的传统。

我是不是就把我的本体性智给逼出来了,这两者之间。功夫和本体之间关系,又回到宋明道学陆王心学了,熊十力还是接着陆王心学讲即体即用,就是涵养功夫的源头从哪来,还是性智本身,性智或者叫本体,不是功夫做出来的,功夫只是本体的显现的一个助缘,你这个永远是助缘。

我有一个比喻就是,功夫就好向我们挖井打水,我们的那些功夫,比如说我去挖土抬土,本体就好像井水。功夫跟本体结合关系,在熊十力看来,那个水不是你挖出来的,当然你可以说当然是挖出来了,大家都觉得这井是我打的,这水是挖出来,你这是贪天功为己有,那水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你只不过是把他培养出来,引导出来而已。

不是你做出来的。所以,这个功夫,不能是外界功夫一定是内在性的,这就是熊十力批评唯识学的一个地方,他觉得唯识学有一点外在化,好向我们的本凡本性是外在的功夫,靠外在熏陶出来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过去老想举个例子,就是大家的生活世界本身。我是喜欢太极图来,比如说可能最初的我们无知的人,现量状态的人,就生活当...
    玩哲阅读 1,868评论 0 2
  • 实际上他是从直接从宋明道学出来,现在很多哲学史上,把它叫新陆王或者叫新心学,也有道理,但是他从新心学新陆王里面走出...
    玩哲阅读 2,096评论 0 3
  • 晚年思想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目前对这块变化做的很少。其实这一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做一个晚年熊十力思想研究,...
    玩哲阅读 2,015评论 0 2
  • 但是如果你有直接的生命体验的话,良知呈现的话,他给你一个具有哲学与宗教的那样一种功能。我们看陆王心学的这些语录里面...
    玩哲阅读 1,940评论 0 5
  • 哲学是以性智以良知呈现为基础的,是人的那种本来,是一切认识,包括我们对象化认识的根源,它跟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或者是科...
    玩哲阅读 1,90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