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你有直接的生命体验的话,良知呈现的话,他给你一个具有哲学与宗教的那样一种功能。我们看陆王心学的这些语录里面,他是拿这个非常重视的。朱熹很理智的一个人,但其实也有很浓厚的哲学思考,只不过你没仔细看,朱熹9岁的时候好像就问他父亲,说这个宇宙之外会有什么,说他爸回答不出来,这朱熹就焦虑生病了,后来一辈子在思考这个问题,最后成为哲学家了。
陆九元也是好像也就八九岁也思考这问题,问他爹也是没问清楚,也生病了,所以,有一天他想通了,豁然贯通,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然后自己就把自己的病治好了。
我说熊十力也是这样,就是说他有这样一种生命体验,所以,他会带着那种终极存在的那种呈现,有一个自己的体认,他非常坚信正量和比量的差别,性智和量智的区别,一个是对着本体的,一个是对这现象的,这是现代新儒家从熊十力开始一个坚定的信念,导致他们对现代社会包括科学包括民主,包括这些他的看法,完全是放在一个视域里面。
比如说科学知识他不能在这个形而上的层面,它属于量智的范畴。这是我给大家介绍生命体验,因为是没办法用分析的语言,只能用这些讲故事的方式,至于你信不信,我就不知道了,你不信也没关系。
我现在讲中国哲学的时候,最愁的就是怎么用你这个方法来告诉你一些体验的东西。反过来,如果是参加那些读书会的话,又愁的是,他们都是有体验的,一个个很自性,你要跟他讨论一些理智理性的东西,有的时候又怕他不接受,我是属于两边焦虑的人,所以,我很纠结,我既不能坚定地站到理智主义的立场上,这些都是逻辑性都是推理的结果;也不能坚定地站到良知呈现的这一念,说真有问题,真有明心见性,只不过你没有见过,我真的没有见过。
我最近写博客,我就说了,我说可能有一件事情有点像良知呈现!你们听听像不像?
我说我跟父母很少聊天,我们那辈人不会说话,说回家见父母做两个小时,做完了走了。每年一年回家一趟,回去呆两天三天,好容易来坐一回,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像没什么可说的,比如等他没走的时候,你越走的时候发现你的良知成现,觉得那时候什么工作学习烦恼这些都没用,那种打动你的,比如说亲情友情反而什么都出来了。
我觉得那个有点像,但是我不是太自性,所以,有的时候我想有些东西,可能是理智的推演是可以做的,有些我们是不是宽容一点,所以,说他没写出量论。我想你听我前面讲的这一段就知道,他推崇的是性智,讲的是生命体验,讲的是证悟,跟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对象化的认识,以主客划分为基础的讲反映,讲过程,真理符合不符合,这些完全是两码事情。
所以,他写不出来现代意义上的认识论是很正常。尽管他晚年不是做了一个变动,想写辨明正辞跟穷神知化,但是在那一块,不是他的特长,即使他把中国传统古代的那些知识都运用上来,他也写不出来值得在这个时代宣传的东西。
现在西方哲学认识论这一块非常丰富,他的学生牟宗三在这一块稍微做了一点贡献,因为他本来就是学逻辑的,学认识论的,它是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专家,逻辑学的专家的身份,再翻过头来讲中国哲学,所以,他写这块对他没问题,熊十力写不出来。
这就是我说的形式上的熊十力的量论没有。他没办法有。他只能还是回到传统哲学那种明心见性的那样一种东西去。但是它有没有关于实质性智的那种认识论的这种讨论呢,他肯定有。我把它总结出来两大块,看看大家合适不合适。
一个它讨论我们现在认识论中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性智和量智的分合关系。
性智和量智的分合关系。那么,什么样的性智,就是刚才讲的那种生命体验的那种认知本体的能力,我把那个叫什么叫本体,我们给他造一个词,叫本体认识呢。就是他讨论一个现代认识论当中一个关系性的问题,而不是认识论本身的一些问题,对象化认识论本身它没有多少道理,那么,他就讨论对象化认识或者叫现象化认识之外的本体认识。
这一套,说生命生命体验是什么?
实际上是一种本体认识。那么,它与对象化的认识,我们今天讲的这种认识论,它是两类。我给它下个定义,比如说我不能用否定性的表述来表示,什么叫本体认识论?
非定向化的,非经验的,甚至是非理性的。
我所谓非理性的理性是理智意思上的理性,就不是靠逻辑靠理性思维推演出来的。不是康德绝对理性的意思,这个理性是理智的这个意思。非定向化、非经验、非理性的这样一种本体认识,当然没办法用现代的那种人生的语言来写,如果正面来讲,这种本体认识,就是一句自我重复的话,叫本体的自知之明。
问你的自知之明怎么讲,没办法讲,只能用叙述的语言,所以,有的时候中国传统哲学有的人,他说中国古代有很发达的讲这些哲学的,为什么没有系统的认识?
因为它讲的是本体认识。你看禅宗的话语到处都是什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好像鱼饮水是热是凉,他自己知道,同样对于这种本体,对于你自己自身的那种心性的东西的认知,他不是对象化的,它只能是自知之明,而且只能是相互印证,不能告诉你。
比如说我有这种体验,我可以把它用叙述的语言出来说,说出来我们彼此印证,觉得自己同是天涯明心人,这可以,但是我不能说我是什么状态,它是什么样子,怎么可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一种本体认识论。
熊十力认为哲学是什么?
哲学就是以叫见体证量性智为基础的这样一种东西。
哲学就是生命体验,就是本体认识就是性智呈现。所谓的哲学不是像自然科学一样,也不像社会科学一样去研究这个现象世界怎么样,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不是哲学了。这是他对哲学的理解,如果你要看熊十力对哲学的理解,就是跟量论结合起来看,他受的影响应该是中国传统,比如说佛教和近现代,西方像康德这以来的哲学传统,强调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划分,古代中国哲学比如说强调正量和比量的划分,这是个传统里面,所以,哲学体系就是什么?
哲学就是见体。如果这样的看的话,我们今天在哲学系里面,我们90%的课我不是学这个,大家都是在学这个思政的社会科学的逻辑知识的,都学这些东西。但是所有这些东西都必须,以这个对于终极存在的体认为基础。
即使我们今天在哲学系,比如说我学习教化的理论,学习逻辑的理论好像可以跟无关,但是它必须以为奠基,以这个为基础来讲。所以,这是熊十力对哲学的认识。哲学是一种本体的认识,他经常有一些跟人讨论的话,哲学奠基于人的生命体验。
这一段是说哲学以见体追溯,哲学与生命体验比每个人的这种问题意识是相关的。哲学是奠基问题,我们今天有的时候会忘了这一点,说哲学是以什么为基础的,这个很不一样,比如熊十力的哲学是新唯识论,他自己认为是哲学奠基于它的生命体验,叫是对宇宙人生重大问题求解决的这样一种真实的感受。
所以,他会讲述这一套,有的人不一定这样,因为我们同是新儒学的大宗师冯友兰先生,冯友兰最喜欢的不是生命体验,他最喜欢逻辑。你看冯友兰自传还有一个三松堂自序,他那里面讲他就十三四岁到中学去念书的时候,最喜欢上逻辑的课,说他答题答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去问逻辑老师的题,问了两道题逻辑老师回答不出来,说下一周我来告诉你,下周周老师就辞职了,说这个受不了。
他说在大学里面也还是喜欢,所以,冯友兰的哲学,它借鉴的这个是在那强调逻辑分析,它完全是另外一个传统,但是熊十力是讲以生命体验为基础,以明性见体为基础,所以,它就不是一个逻辑性,他是一个良知呈现之行,那么,所有的哲学都归宿于本体,他讲这个东西,不能说所有的哲学都错了,只是有的建的全一点,有的建的偏一点,那么,我们来学这个就是要建心性本体之全,这个是所有哲学的归宿。
那么,以本体认识为基础,熊十力讨论了认识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