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老曹还有我,周末小聚。按照惯例,还是那家饭馆,还是那个雅间,还是我们三人,还是他俩喝酒我喝茶。
老曹咋咋呼呼的说要点个新鲜口味的菜,老刘端详着菜谱,要了一个“拔丝山药”。
不一会“拔丝山药”上桌了,这拔丝山药颜色柿黄,拔出的长丝连绵不断,沾过清水,脆甜爽口,真是素馔名品,上好的压桌甜菜。
老曹嘴里咀嚼着甜甜的山药,含含糊糊的说:“这是甜食,高糖,要少吃,少吃啊。”说着就又放在嘴里一块。
老刘说:“是哦,可是没糖怎么拔出丝呢,提到糖,可有悠久的历史了。制糖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文字记载始见于《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据此可知,至少在西周以前,先人们就已经知道‘饴’这种东西了。所谓饴,就是一种以谷物为原料制成的淀粉糖。蔗糖的历史最早可见于屈原所作的《招魂》一诗中,诗中有‘腼鳖炮羔,有柘浆些’的句子,所谓柘浆,就是指甘蔗榨出来的甜汁。”
我问老刘:“那这拔丝菜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
老刘放下酒杯说道:“拔丝这道菜的产生与糖有着不解之缘,有关拔丝这道著名的民间菜,相传起源于秦代。传说秦朝有段时期,有个糖坊的老板为了扩大产量,就让伙计们不分昼夜地生产。有一天晚上,负责烧火的伙计睡着了。当他一觉醒来时,发现熬糖的大锅里熬干了,锅里正冒着粘稠的泡泡,他知道这是熬过了火候,怕遭到作坊主的打骂,就把很多甜菜根倒进了锅里,并拿起大勺在锅里使劲搅和,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给锅里的糖降温。但是甜菜根进到锅里,立刻被裹上了粘稠的糖,随着大勺的搅动,还拉出了长长的丝,伙计吓得惊叫起来。作坊主听到叫声走了进来,问明了原因,也感到好奇,马上让小伙计撤掉灶火,把菜根捞出来仔细观察。这时发现菜根上一条条糖丝能拉很长,放凉了就像冰一样冻在一起。他试着把‘冰冻’的菜根放在嘴里品尝,感到又甜又脆。他把锅里剩下的甜菜根取出来,分给伙计们品尝,想不到大家都说好吃,于是拔丝菜由此诞生了。经过历代厨师们的继承创新,制作出了多种拔丝菜,如拔丝多种水果、干果、面食、薯类等,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和往常一样,老刘在我和老曹的啧啧称赞中又一次醉倒了……
……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这拔丝菜真是个技术,一道道甜美的金丝需要厨师精准地把握火候,恰到好处时出锅。平时难得看见藕断丝连,大概就是拔丝这样吧。不过,只有拔断了糖丝,才能品尝到菜品的甜爽。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有好多的事总处于藕断丝连的状态,不利于事物的良好发展。学会舍离,懂得了断,生活才会更甜蜜。
回到家里,老婆打来电话说要加班,一个小时后才能到家,让我给他做饭。我回答:“没问题,咱是王师傅嘛,就没有不会的,你就瞧好吧。”挂掉电话,我打开抖音,搜索烹饪技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最后,王师傅决定吃康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