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共分三个部分。
即第一自然段,总说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引出了对张思德的评述。作者毛泽东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这段话向大家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从“完全”、“彻底”这两个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对党的性质的清醒认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而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
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围绕中心论点,作者用了第二、三、四自然段等三个段落,分别用革命同志如何面对“生死关”“批评关”“目标关”。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很有特点: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一个中心句,每个自然段都有各自的论证方法,每个中心句的位置也不太一样,围绕中心句都展开了几层意思。
其中,第二自然段,中心句在开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呢?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这里用的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第三自然段,中心句在末尾: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围绕这句话,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和逻辑论证的方法。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第四自然段,中心句也在开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简单的说,“共同的革命目标”就是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在具体展开论述时,围绕这个中心句,本段又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第二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 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第三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作为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无疑是最精彩的部分,里面有好多优美的句子,让人耳目能详。这也是《为人民服务》能和《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并称为“老三篇”,流传至今的原因。
写开追悼会的目的是为了寄托哀思、团结人民。可以说,毛主席的号召是伟大的。他在《为人民服务》演讲时说: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是谁死了,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目的是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如今在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公司单位,甚至农村,开追悼会已经形成了制度。
在课后练习中,有道拓展题:你能举一两个现实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例子吗?这是一个很好的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挖掘、学习身边为人民服务式人物优秀品行的机会,也是一个拓宽教学资源、进行德育学习的好机会,更是一个进行练笔习作、反思心灵的好机会。这个设计非常好。
五、编写特点
六、问题与建议
1.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教材文本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证时方法多样而清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2.语言通俗、自然、朴实。因为是演讲,当是毛主席面对的是延安群众,所以感觉其语言很亲近民众,朴实无华,却又感人。
3.突出德育教育主题,渗透为人民服务思想。通篇可以缩为五个字——为人民服务,主题鲜明。就是在今天看来,为人民服务也永远不过时。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教材整体结构合理,说理清晰。如果能把此文设置在单元的第一篇位置上,更能突出其地位。
2.课后问题设置上,若能加入开放性的和时代性问题,则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