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说白了就是无须意志努力,已经自动化、固定化,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的行事方式。习惯好终身受益,习惯差一生受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然而,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习惯。就学习而言,有预习活动就有预习习惯,有听课活动就有听课习惯,有复习活动就有复习习惯,有写字活动就有写字习惯,如此等等。具体的学习活动无穷多,相应的学习习惯也无穷多。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领域(如课内与课外)有不同学习习惯。于是,一说起培养学习习惯,大家都说好,一旦着手培养,又无从下手。“基础性的学习习惯”,则是一组具有统摄性、普适性、迁移性的学习习惯,能产生“一引其纲,万目皆张” 的效应,可为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一个简明的参照,应给予充分关注。那么,基础性的学习习惯究竟包括哪些呢?

一、计划执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数“学困生”并非智力低下,而是缺乏计划性,不懂得或不善于为自己的学习活动制订计划,总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学习处于随意、盲目、低效的状态。调查表明:不会规划学习时间,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计划是自我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克服拖延毛病的利器,哪怕是粗略的计划也比没有计划好。制订计划,要本着量力而行、要事优先、 “近细远粗”的原则,大致涵盖目标、内容、时间、方式四方面。计划制订了就要严格执行,执行过程需要监控调节,事后还要检查反馈,以便改进和提高。人生最可怕的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学习必须有“好事快做”的意识。订计划也是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总要从不合理到合理、从不可行到可行的经验积累过程。有很多学生,恰恰是因计划一时落不到实处,就不再订计划了。业余时间的利用更要计划。例如,在周末里,该用多少时间复习、作业、预习、阅读、运动、游戏,都做出清楚的划分,然后按计划行事,学习面貌必定焕然一新。

学习好习惯的形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衡量学习习惯优劣的标准是:在完成相同学习量的前提下,学习者的行为是否变得敏捷、精确而协调? 学习者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是否明显减少?学习者的智力活动是否变得活跃? 学习者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发挥是否更加充分?基础性的学习习惯,是具有统摄性、迁移性、普适性的学习习惯,对上述问题都能做出肯定性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