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铁崖体和昆曲

杨维桢、铁崖体和昆曲

引子

公元前112年,西汉皇朝在汉武帝时,政府正式专门设立乐府这个机构,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制订乐谱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所以后世所指的“古乐府”诗,就是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

一,铁崖体

杨维桢号铁崖,他的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这三种诗词之创作形式,在当时的文艺界极为流行,几乎被天下所有文人所仿效,他每出一件新的作品,一二个月时间内就会流行于元朝幅员异常辽阔的角角落落。由于其能自成一派,仿效者很多,故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铁崖体是元代文学中的一种最重要的诗体,没有之一。杨铁崖凭一己之力打破了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转而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所以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桢的古乐府诗,这些诗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qí]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杨维桢的诗主张写个人性情,反对宋初以来在宗唐风气中出现的刻意模拟,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不同凡响,他的古乐府,题目多创新,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代表作有:《贫妇谣》、《城门曲》、《鸿门会》、 《五湖游》等,表现出奇艳诡谲、雄健纵横的风格。

杨铁崖的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撤语僻词,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以自由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形式。

二,杨维桢是昆曲的重要创始人

1,南戏,就是南宋的戏文,南戏并不等于昆曲, 但昆曲属于南戏,南戏才是中国最早的较为完善的戏剧系统。昆曲是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这个剧种原来的名字叫“昆山腔”,属于南戏范畴。南戏出现在北宋年间,到南宋灭亡后,南戏没有随之消亡,反而继续发展壮大,后来的昆曲被史家称之为“百曲之祖”。

由于南戏来源于民间,没有像北方杂剧那样以正声雅乐而固步自封,从而使得南戏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到了元朝末年,南戏引起了文人阶层的重视,有一批文人参与到戏曲的创作中来。

当时有个叫高则诚的文人,他和住在江苏松江(昆山)的杨维桢合作,结合昆山当地的语音、小调对南戏进行改造,形成了“昆山腔”。

到明末清初的时候,昆山腔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剧种,清代乾隆年间,昆山腔正式改名为昆曲,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2,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这样描述: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杨维桢)、顾阿瑛、倪元镇(倪瓒)为友,自号风月散人。这里提到的杨铁笛就是铁崖诗派的杨维桢,倪元镇就是大画家倪瓒。

到了万历年间才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的地区,后来流传到了北京,这样昆山腔便逐渐成了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山腔的形成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当时昆山地区的经济繁荣,明代苏州下辖七县一州,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文兴旺之地;

二,唐宋以来,昆山本地已流行着各种歌舞技艺,特别是魏良辅还提到唐代宫廷乐师黄旙绰因为“安史之乱”逃亡到了昆山一带,并在那里传艺,宫廷雅乐得以在民间传播;

三,北曲的逐渐衰落以及南曲的崛起,而南曲崛起,很大的原因在于顾坚、杨维桢、倪瓒等文人的参与,还包括昆山腔崛起前的吴中曲派中的祝希哲、郑若庸等人,以及后来的“吴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等文士与文人的参与;

而杨维桢等大文人的参与,对昆山腔的发展,特别是在元未明初特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