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所谓“反学习”,就是主动清理掉大脑中那些错误的、过时的、不适用的观念;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不能及时清理掉旧观念,那么那些新观念就会因为缺乏生存空间而无法进入我们的大脑,也因此,我们就会失去一次更新观念、成长进化的机会。
“反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针对知识点本身进行反学习,比如,一旦发现以前所学到的、所记住的知识点是错误的,于是重新学习更正确的、更具时效性的新知识点。还有一种是针对学习习惯、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反学习:比如,以前学习的时候喜欢挑作者的毛病,一本书读下来,脑子里的全是作者的缺陷和错误;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从此将注意力转移到作者的优点和长处上,学习的同时,不断思考书里有哪些内容可以对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有帮助。
“反学习”,优先改进的不是错误的知识点,而是自己身上错误的学习习惯。常见的坏习惯包括:对于学习缺乏系统规划,学习过程中喜欢被动式接受而非主动式吸收,把作者的观点当作标准答案,学习了却不加以应用,碎片化学习而非模式化学习,没有围绕自己的长板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害怕犯错,喜欢一个人独自学习而非与其他人探究式学习,期望从专家或权威那里直接获得答案而非共同探讨答案,只看重学习结果而不看重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化——这些错误的学习习惯,是在从小接受填鸭式教育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所学到的“隐形课程”,针对这些不良的习惯,我们必须下功夫予以克服。
(二)
从自己的实际经验来看,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对我们的学习造成哪些影响呢?
喜欢追热点、赶潮流,什么受欢迎就学什么,结果学了一大堆自己根本不需要也根本用不上的知识;更关键的是,由于学了之后从来也用不上,所以在这门知识或技能上,我们始终连门都入不了——如果对于学习缺乏系统规划,始终是随波逐流、看到什么就学什么,那么我们就很难围绕某些关键领域建立起足够深厚的学识,而只能学一堆除了卖弄以外,派不上任何用场的杂乱知识点。
不善于建立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一旦发现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同时都很有道理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到认知瘫痪中,不知道到底该听信哪一个。可事实上,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任何一个观点的背后,一定都包含着另外一个完全相反但同样有道理的观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偏信一端,这只能说明我们孤陋寡闻,完全没有听说过另一个相反的观点;可一旦我们听说了、听懂了,这种截然相反的对立,又让我们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此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只是在单点式地学习某一个孤立的观点,而没有试图建立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将所学到的观点,放到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去进行思考。
学习结束对自己工作和生活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学之前和学之后,我还是同一个我,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主要是因为,常识性教育和实用性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学生时代,我们所接受的更多是“常识性教育”,旨在往我们的大脑中输入必要的观念和信息,让我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先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可在后学生时代,我们更应该接受的是“实用性教育”,说白了,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和实践,而不仅仅是涨见识。也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围绕着自己的长处进行学习(“用己所长”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不能围绕着自己正在做或将要做的事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知识点寻找应用场景,那么我们的学习就完全浪费掉了。
(三)
了解了上述道理,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呢?
凡事“以终为始”,从自己想过上什么样的人生、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事开始,倒推自己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需要补充哪些能力——这应该作为我们学习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
对于知识要进行分层分级:越是重要学科的重要模型,相对来说越为可靠、越具有普适性和重复性,对于这些的模型应该不求多但求精,将人类最重要的几十个学科模型学深学透、灵活运用,基本上就足以应对人生中绝大多数场景;而越是从案例中提取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相对来说越为局限、难以复刻,但只要了解了案例的来龙去脉和应用背景,这些经验依然可以为我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