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9·21少年宗师——王弼

第九篇第21章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惜:痛也,从心昔声,始见于小篆。《说文解字》认为“昔”指干肉,其上半部分表示残肉,日表示日晒,如《类篇》:“隶作昔。”后用“腊”来表示干肉。

      由于干肉需要长时间日晒或者风干,所以昔亦表示从前、往日,与“今”相对。

      也有一说,昔的上半部分是浪滚波翻的形象,表示洪水。上古时代,洪水为患,祖先备受洪水的灾害,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如《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昔在唐尧,洪水滔天”。

      帝尧看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忧心忡忡,他询问四方的诸侯:“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综上,可以推测先民们造出这个字所要表达的观念或情感:或许是表示对这场天神震怒而降临给人间灾难的恐惧敬畏之情,或许是悼念并缅怀在洪水中失去的亲人,又或许是渡过灾难之后庆贺绝处逢生的喜悦。

      也或许是留给后人“居安思危”的一个忠告,意味深长。先民用表示时间的符号“日”,与非同寻常的水波、大浪的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记录和确立一个表示过去、从前的概念,作为“昔”日。

      如《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shī)。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意为:上古时期,知晓天道的圣人创作了《周易》,因崇敬礼赞天道,所以推演出了用蓍草算卦的占卜方式。圣人观察万物变化发现“阴阳”规律,从而创作了“卦”,又从“阴阳”规律中,延伸出“刚柔”的现象,从而发明了“爻”,然后和协顺成其道德,并运用合宜的方法治理天下,又能穷极奥理,尽究万物的性质以至于通晓自然命运。

    昔也指夜,如《左传·哀四年》:“为一昔之期。”《庄子·天运篇》:“则通昔不寐矣。”

    惜字右边的“昔”应该是“错”省,错本义指用金涂饰,泛指用金属对别的物体进行涂饰、镶嵌,引申指刻画花纹,再引申指交错,又引申为不相合,不重合等。

      心昔结合指心里忐忑不安而充满哀怜之情,后由哀怜引申出珍视的含义。由珍视引申出舍不得的含义。由哀伤引申出害怕、担心、恐怕的含义。

      如曹植《赠丁仪》诗:“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

      止:下基也。许慎认为,因“止”的字形“象草木出有址”,所以止有“足”的意思。徐灝的《说文解字注笺》认为:“许以为象草木出有址,殆非也”。

      此字应为象形字,其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模拟人足,本义是足,引申指脚趾,这些意思后来写作“趾”。

    足在人体的最下面,故又引申指地基,字后作“阯(址)”。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义。

    由至、临引申为停止、静止义,如《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如《论语》:“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

    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由本义亦可引申指人的举止、容止等。如《诗·鄘风》:“人而无止。”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评价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进步,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论语》中记录颜回的言论不多,但记录孔子的对他的评价以及哀思的言论很多,足见颜回之优秀。

      透过本章可以想像颜回的好学以及对学问孜孜以求的精神,人不但要有志向,还要有不断实现理想的动力。

      孟子曾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志是气的主帅, 气是充满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到了哪里, 气也就在哪里表现出来。所以说:“要坚守自己的思想意志, 不要滥用自己体内的气。”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必须持之以恒,荀子在他的《劝学》中开篇就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孟子曾教诲其弟子高子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山路太久没人走就会被茅草堵塞,人的心如果太久不用也会被堵塞,只有通过学习才会茅塞顿开。

      荀子说:“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学习就是思想更新,否则就像肉放久了必然腐烂生虫。

      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颜回也一样,他曾说:“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但只要肯钻研,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少年宗师——王弼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位哲学家的生命只有短短23个春秋,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在他死后数百年里被奉为最高的经典,引领了中国哲学几个世纪。

    他是让道家思想复活,提出“崇本息末”、“贵无论”的少年哲学天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魏晋玄学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之一——王弼。

    王弼是山东人,生于公元226年,正值三国时期,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年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继祖父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王粲曾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倒屣相迎”的礼遇,并获得家藏书籍6000卷,加上自家所藏达万卷,这些书籍后来被王弼的父亲继承,这对王弼从小学习成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王弼性格和理,喜好游宴,亦识音律,擅长投壶。但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因为常以所长取笑他人,被当时的士君子所厌恶。

      王弼在年幼时已非常聪明,十几岁时就开始钻研老子的思想,并且声名远扬,被当时的官员、文人所称赞。当时的吏部尚书何晏结识王弼后,对其大加赞赏,评价说:“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后来,在何晏的推荐下,王弼进入曹魏朝廷做了官。但无实际能力,让曹家人失望,公元249年,年仅23岁的王弼身染疠疾去世。

    王弼人生虽然短暂,但却是魏晋时期屈指可数的几个重要哲学家之一。他著述非常丰厚,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周易穷微论》、《易辩》等。

      王弼的成就,不在于著述数量之多,而在于其创见被后世广泛认可。王弼之前,为《老子》作注的有战国的韩非、西汉的河上公等人。

      直到王弼所作的《老子注》的出现,成为唐代之前的几百年里一直被奉为解读《老子》的最高经典,王弼所做的《周易注》更是在宋代之前都无人能够超越,被官方奉为解读《周易》的标准版本,直到被朱熹的《周易本义》取代。

      即使在今天,王弼对《老子》和《周易》的注释仍然是我们理解这两部经典的重要参考。

      王弼的哲学采用了思辨的形式,以探讨宇宙本体问题为主。他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这就是“道”,或者“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

      多种多样的世界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这就是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他曾说:“夫万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王弼的哲学体系就是从各个方面来论证这个命题,又被称作“贵无论”。

      在认识论方面,王弼主张“得意忘象”。他认为要得到统率一切事物的“道”,就必须抛开具体的物象。他说:“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虽然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属于道家人物,但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思想,甚至认为孔子比老子更伟大,他曾直言“老不及圣”。

    王弼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孔子知道“无”是本体,可是无又不能解释清楚,所以他把无应用在“有”中,老子却始终徘徊在“无”里。

      王弼还巧妙地化解了儒道之间的隔阂,他曾说:“夫恶强非欲不强也,为强则失强也。绝仁非欲不仁也,为仁则伪成也”。

    王弼认为老子提出的“绝仁弃义”,并不是不要仁义,而是不该舍本逐末地强调仁义,否则就是伪善。柔弱胜刚强并不是不要强,而是不该刻意地、不符合自然规律地追求强。

      王弼还说儒家用名教来治理天下也没有错,但必须谨防名教被沦为尔虞我诈的工具。而老子的无为之治正是纠正这一弊病的良方。

    王弼的“贵无论”是汇通儒道思想的重要理论,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他的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