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第21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内也。最早见于甲骨文,为象形字,其形体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yóu)向左飘动,方口表示中间。
小篆省掉旗斿,隶变后楷书写作“中”。原意指竖立“中”这种带旒(liú)之旗,来测定风向,表示中间,引申为内、里、中心之义。
宋麻沙本(古书版本名,源于福建建阳麻沙镇)《说文解字》:“肉也”。肉实为“内”之误,如《大学》:“诚于中而形于外。”
也有一说“中”为指事字。从口从丨(gun),下上通也。东汉著作家卫宏说:“用字从卜中,则中之不从口明矣。俗皆从口,失之。云下上通者,谓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内也。”
“中”的原始意义可能源于古代的穴居,屋顶是古人的出入口,故从口从丨,并有“通”的含义。
还有一说:“中”即为“钟”,指上古时期用来观测天象的钟表,“钟”必须正,才能准确观测天象,即:与天地准!后来延伸出“中正”的人文思想。
中正之道简称为“中道”,如《书·大禹谟》:“允执厥中。”《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民伪,而敎之中。”《易经》:“文明以健,中正而应”。
现在的“钟”由最早见于金文的“鐘”和“锺”演变而来,“鐘”指一种乐器,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鐘鼓乐之。”
“锺”为一种酒器,后也指一种容器,如《孟子·告子章句上》:“万鍾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鍾于我何加焉?”锺又有汇聚、集中等义,如:钟灵毓秀。又有感情专一等义。
“中”也指中和之气,如《左传》:“刘子(刘康公,刘国开国国君)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意为:百姓得到天地的中和之气而降生,这就是所谓的生命。
《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天为君,地为臣,人为民。人居中,所以中也指“人”。如《左传·文元年》:“举正于中,民则不惑。”
“中”有空虚之义。 荀子《天论》:“心居中虚”。
“中”又引申为一半、中间,如《前汉·律历志》:“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仪礼·大射仪》:“中离维纲。”
中读第四声时,指正对上、正好、得当、符合等义。《荀子》:“木中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把弓箭拿得紧瞄得准,然后才可以指望射中。
“中”也指古代有开口的容器,如玩投壶游戏时的“盛算之器”。如《礼记》:“盛算之器即曰中。”
与“中”同音的“盅”等物件也是圆形开口之器。这类器具的命名皆取义于“中”的原始含义所具有的的形状。
“中”也指规则、制度,比如古籍中有“建中立极(極)”。
古人常把天作为屋顶,所以有“地中”的概念,并被视为天地沟通的枢纽,后地中成为帝王居所。如《周礼·地官司徒》:“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中也通冲,有深远、空虚之义。如冲迈、冲虚。《道德经》:“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古代音乐是对风声的模拟,“风为帝使”,风声里面有天帝的意志和消息。所以古人认为音乐能通天致神。
上古时期有听觉特别敏锐的盲人,叫“古之神瞽”,他能分辨不同的风声,并给予命名,即传诸后世的所谓“八风”,暗示了上古时代先民们曾经给予风特别的关注和详尽的研究。
上古的“圣人”就是能从风声中判断出更多信息的巫师,他们就是天意和神灵的代言人。
音乐同时又与“中”的概念有神秘的关联。如《礼记·乐记》:“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乐如同天地间的纽带 ,连接着自然与人类的情感。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属性,就像一首乐谱,还没被人了解、认识的状态也叫“中”,科学地认识和应用它就叫“和”,如《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本文的“中人”应该指“上智者”与“下愚者”之间的人,“上智者”就是不学而知的人,这种人其实不存在,是传说中的人,“下愚者”指不想学习的人,孔子曾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意为:只有那些不学而知和不想学习的人,我们是无法通过教育来改变他们的。“中人”就是能通过教育来改变的人。
“中人以上”者就是有强烈学习欲望,学习能力较强者。“中人以下”者指那些学习欲望弱,学习能力较差的人。
上:就是“道”,《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学习欲望和能力较强者,可以跟他们讨论‘道’,学习欲望和能力较弱者,只需要跟他们讨论‘器’。”
关于本文的注解,历代注家都没有正确的解读,基本把本文理解为:和不同才智的人说话要注意内容的深浅。
比如杨伯峻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钱穆说:“中才以上的人,可和他讲上面的,即高深的。中才以下的人,莫和他 讲上面的,只该和他讲浅近的。”
孔子在本文不是在歧视人,而是提出了关于“因材施教”的思想。
到底什么是道?
道字的最初意义是有目标有方向的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
走在路上,难免要问路,所以“道”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闺房私语、枕边细语不可对外言说。
作为哲学概念的“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巨大。
古人常常在思考:为何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宇宙是怎么来的?
一切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有一种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
早在2500年前的老子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生成的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还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产生“无”,“无”也叫无极,是一种能量,无形无相。
“无”产生“有”,“有”即太极,也叫太易,也就是有日月时的宇宙。有了日月,也就有了阴阳。有了阴阳,就能生成万物,也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推动宇宙产生的“道”叫先天之道,宇宙生成之后的“道”叫后天之道。“道”是推动宇宙运行最根本的规律。
老子另一著作《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道体),无为无形(道用),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也分为左右道,如孝道、夫妻之道、师道、经商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道,理也,道无不理”。《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
《韩非子·解老》以“道理”并提,认为“道,理之者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管子·任法》篇中说“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这个“道”是政治原则。《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又是指基本规律。
此外春秋时期也还有“天道”的说法,《春秋左传》即记载子产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天道”即天之道,特指与天象有关的自然规律。
以上这些有关“道”的说法,分别代表道的不同的含义。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故老子说“独立而不改。”
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许多人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可“百姓日用而不知。”
总结:一,道就是一,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二,自然规律。三,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