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精读1205|《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挑山工

2025.05.30 大同 星期五 小雨 (28℃/13℃)

(简书日更90天/总日更1680天)

那时,像我们这些生长在天津的男孩子

看到这里,想到前篇文章的“此路不通”,恍惚间想到了天津如豆腐格子般的“租界”街巷,断然是不会出现死胡同的。

但看起来所有事物必有偶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一头扎进死胡同的原因,他们认为天津如豆腐格子般的“租借”街巷,断然是不会出现死胡同的。

在天津这三年,已经让我听到天津就觉得心烦意乱了,当然,不是因为这座城市,而是因为这些年的不开心。

尤其大年前夕,娘娘宫一带是本地的年货市场,千家万户预备过年用的什么炮儿啦、灯儿啦、画儿啦、糕儿啦等,差不多都是从那里买到的。

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年货市场人头攒动,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遇到熟人打招呼,聊上几句,说着祝福的话,满满的回忆!再也找不回那种感觉了!

今年来各地年味都淡了不少,小孩子玩着手机,年轻人满脑子赚钱,老年人孤孤单单。生活逼的人都以“钱”为核心了。

玩一玩!但一直没人带我去,大概那时我家好歹算个富户,不便出没于这种平民百姓的集聚之地。

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古今中外,只要称的上“富户”一类的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

就拿如今的教育为例,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是超过普通家庭的。普通人家,在渴望孩子减负的时候,“富户”家庭的孩子,一直孩子努力。

教育,本就是反人本能的事,哪有快乐一说。“富户”是很少抱怨这抱怨那的,都是在调整自己,改变行动,适应环境。

最近看了肖复兴和梁晓声的散文,两位作家小时候家庭情况都不太好,冯骥才家却是个富户啊。

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家境殷实的商人家庭,父亲是浙江宁波人,母亲是山东济宁人。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冯骥才的成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他的言行及作品中时常显露的义气与壮怀、细腻与灵秀可以说“其来有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