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70后姐姐的碎碎念,喜欢读书写作,退休后闲靖少言,不慕荣利,在种菜种地中,发现人生最好的活法,就是对着自己的小目标,持续行动。
每个清晨,在城市的黎明与晨曦中,跟着先生来到郊外梧桐院子的山坡上种地,先生不停耕种劳作,我不停探寻户外山野的多样,体验到了跟从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最有光芒的自我。
在行走中不断发现生活的小目标,在行动中不断接近这个小目标,无论你几岁,无论你做着什么,我笃定,这便是人生最好的活法。
今天早上继续跟着先生到郊外的梧桐院子耕种,周日的城市很安静,我们很快驶出城区,来到郊外,一切都是清新的,远处的山川还是安静的。
穿过一片金银花灌木丛,把车停好,扛着工具,拿着吃的喝的,沿着石径小路上山。
先生现在也是修理工具的好把式了,昨天,姐夫的铁锨把断了,姐夫说想到集上再买个棍把。
先生说,我给找了个棍儿就行。晚上,先生就踅摸了一个废弃的拖把棍,然后开始把一头削尖,今天早上把铁锨头套上,正合适。自从开始种菜,先生的维修能力越来越强了。
反正是一天到晚不闲着,弄完这样忙那样,快跟我差不多了。窃笑。
这几天跟着先生种地,读书时间明显少了,而睡前的阅读,没看几页就困着不行了,每天的睡眠都超级好,看来户外活动有利睡眠。
我的背诵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把晚上散步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复习古文,背诵唐诗三百首和陶渊明经典诗,效率也奇高。听文章安排在做饭时间和洗澡时间,效果不是很好,也就凑和了。
早上没跑步,晚上就散步远点,到单杠那里拉伸一下,没事就原地蹦跶蹦跶,也是一种锻炼,时间不够用的,只好挤巴着点了。
今天早上先生继续刨树根,遇到一个附近村的大爷,他看到先生特别费劲,说树不倒,窝子小。只要把窝子刨大了,很快就能把树根刨出来。
先生问大爷,您多大了?先生说,六十几岁吧!大爷很幽默,他说,六十几,这辈子没有了,已经七十了。看着精气神非常好,也很健谈。
大爷说,附近这片核桃林从前是他们村上的,现已转包,因缺少养护,已经生病,看着也长核桃,但是没等成熟就往下掉,坐不住果子。这个我是真心不懂,还以为核桃树是最好的果树,绿荫如盖,树形优美。
我继续到山上转转,听罗振宇的文明之旅,我们应该怎么读历史?罗老师的回答,我觉得特别好。他说,孔子有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不是学给别人看的,最好的学习目的就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宋史专家包伟民老师,在他的《史学问津》里说,“研究历史,无非就是为了理解前人的生活”。那为什么要理解别人的生活呢?为己。为了把别人的故事装载到自己的生命里,让自己的生命更饱满、更多元、更丰厚。
说得真好。
那天晚上,我在小区西边的绿化带遇到吴同学,我们又开启了灵魂对话。吴同学说,很想做点什么,写点什么,又不知道如何去做,又不知道写什么。
我的建议是读书、思考和行动。
就像我每天早上跟着先生出门种地,先出了门再说,先行动,然后就有各种遇见,就会激发自己思考,然后就会有收获,每天都不重样。
这样每天下来,就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多元、更丰富,更有意思。
在山上遇到一个附近村的大姐,在玉米地里锄草,大姐汗流如雨,真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跟大姐聊了一会儿,她说,这块地靠天收成,前几年看孩子没种,地荒了,现在孩子大今天重新耕种。
告别大姐,继续上山,发现了山坡上的一片向日葵,阳光下金色的花瓣,熠熠生辉,真好。还发现了马生菜,姐姐说,可以蒸菜蟒吃,我不敢吃这种滑溜溜的野菜。
路上,遇到跟着儿子还种菜的八十岁的大姨,她说自己儿子就喜欢种地,从来没干过农活,也没下过这力气。姐姐说,我弟弟也是这样的,在老家从没干过农活和重活,现在就喜欢种地。
回到自家菜地,姐夫和先生已经刨出了五个树根,只剩最后一个树根了。昨天刨下来的是最大的、最困难的一个树根,当最难整的都能刨下来的时候,剩下的就都不是问题了。
刨树根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更是对个人意志的磨炼,姐夫和先生都经受住了考验。
当最后一个树根刨下来的时候,先生说,以后种菜就不用费大劲了,可以天天坐着树墩、看着菜喝茶了。
七个树根排成一队,拍照记念,而我记录这一切,也是对种菜人执着的见证。
休息一会儿,吃块西瓜吧!甜美,解渴,治愈所有的劳累。
土地平整已基本完成,姐夫和先生可以规划了,哪是生活区,哪是种植区,哪种瓜哪哪种菜,我们期待着。
种苗在西坡,苗生满阡陌。
感谢您的阅读,我的文字是一如既往的陪伴,让我们一起把余生过得很诗意。
如果您也喜欢,请点小红心加持,让更多的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