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吆喝已经基本淡出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大多数人通过互联网点点手指,就默默地实现了一次次交易,这也许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们也逐渐青睐于这种足不出户的交易方式了。
现而今除了偶尔在夜市、庙会、步行街这些人头攒动和店铺林立的地方时不时地听到几声吆喝外,其余实现买卖的地方都一水的静悄悄,什么专卖店、大商场、Shopping Mall之类的都是如此。
现在能听到的那少有的几声吆喝声,和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曾经描绘过的旧时的吆喝相比,基本上都是直来直去,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什么“清仓大甩卖”,“外贸尾货”,“挥泪大甩卖”,“烤鱿鱼”,“羊肉串”等等,缺少了当年的韵律和讲究。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交通工具来说,当年除了火车、公交车以外,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就是自行车。那个年月能买辆“永久”或“飞鸽”自行车大家都会羡慕不已。
中国成了世界上拥有自行车最多的国家,每当上下班时间,满大街都是自行车,那真是世界的一大奇观!当然也有出租车,但那个年代打得起出租车的人少之又少。家里有自行车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用汽车,那就得看您呆的单位是否是有车的好单位,碰上有车的好单位和通情达理的好领导,兴许会派公车给你拉趟私活。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日子好过了,手里开始有钱了,周围买私家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今个听老张买了车,明个听老王买了车,身边的人慢慢地都成了有车一族。开始时大众和捷达满地跑,后来就变成奔驰和宝马满街跑了,而且开名车和豪车的人也大有人在。交通工具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飞机、高铁、地铁、轻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只要你能想到的要什么有什么,价钱合理、方便快捷。
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解放初期,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为数不多的合作社和大商场,到现如今满世界的超市、便利店、专卖店、Shopping Mall应有尽有,网上手指一点更是什么都能立马到家,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也慢慢地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虽然生活方便了,快捷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生活气息,人情味,也许还有别的。在我看来,少了街头巷尾小商小贩的吆喝就少了一景儿,少了一乐,少了一个念想,生活中也少了些地地道道的北京味儿。
解放前小商小贩无论售卖什么商品,吆喝是打开顾客心门的钥匙。现在的年轻人虽然没有经历过解放前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摆摊和叫卖声的街头市场,但我们从相声作品和有过类似经历的老人处,还能感受到当时处处萦绕叫卖声的热热闹闹的集市场景。
中国老一辈的相声大师曾在他们的作品中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中国的叫卖,旋律优美、抑扬顿挫,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年代的北京。北京解放前,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是城市生活的交响曲和独特音符。这些吆喝声通常是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他们的商品或服务,有些吆喝声带有独特的韵律和语调,让人印象深刻。
有些小商贩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比如拨浪鼓、小喇叭等,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他们会在吆喝声中加上一些简单的旋律,让声音更加悦耳动听。有些小商贩则会利用自己的嗓音和口才,通过独特的吆喝、说词等方式来吸引顾客。
一些常见的吆喝声包括:“磨剪子嘞,锵菜刀”、“臭豆腐,酱豆腐”“驴肉,肥” “送煤球,送煤球,烧炕取暖用煤球”。
这些吆喝声各有特色,每个小贩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卖方式。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北京生活的独特旋律,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这些吆喝声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也是那个年代的印记,具有丰富的民俗和文化内涵,是老北京独特的“城市交响乐”。
90年代以前,在北京还能听到走街串巷小贩的叫卖声,手持一把金属打制的大弓子,用一个钢棍从中间向前迅速滑动,发出“噌噌噌”的声音,而且还伴有颤音,余音回绕,这是理发的。手拿木质或竹制的大弓子,用手弹弓子发出“砰砰”的声音,那是弹棉花的。手拿着一个稻草扎成草垛,插着冰糖葫芦的小贩,边走边吆喝着“冰糖葫芦”的,那是卖冰糖葫芦的小贩。手推车或自行车后木质箱子内整盒的冰棍用棉被包裹,边走边卖边吆喝,那是卖冰棍的。还有推车装着各类瓷器或日用杂品的小贩,边走边摇着拨浪鼓,那是卖瓷器和日杂的小贩。那个年代还有农民骑着28载重自行车,车架左右侧各挂一个金属制成的篮子,装着自家产的玉米、白薯、香瓜、甜瓜、蔬菜、花生、瓜子,走街串巷有的吆喝,有的干脆往人多的地方扎,销售自家的农产品。70年代左右有一段时间,政府将这些售卖自家农产品的人视为投机倒把,城管的人也在四处抓这些农村进城的老农。后来政策放开了,或者说执法者睁一眼闭一眼,城里人农产品匮乏,只有在春节才能定量买到这些农村产的稀罕物,如花生、瓜子、大蒜及红枣之类的,农民把农产品直接从地里送到了城市,很受城里人的欢迎。
人们都说来北京有三样必做的“功课”,爬长城,吃烤鸭,听京剧,少一样您北京就算白来。要让我说还应该加上一样:那就是得听听老北京的吆喝声。您琢磨呀,吆喝声作为和弦伴随着爬长城、吃烤鸭、听京剧三大主旋律,贯穿整个曲目,支撑三大主旋律,那才更出彩儿,更热闹,更有韵味,京味儿也才更浓。
大街小巷卖货的小商小贩,吆喝应该是他们必须修炼的看家本领。有道是:卖什么吆喝什么。没有新意随大流的吆喝,对买主来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但如果你有独门绝技,韵律不同、词儿讲究,声音有辨识度,能吆喝出彩儿来,那就不同了,老客户一听便知道你来了,想买东西的麻利地出来,没什么想买的也会出来会会老朋友,侃侃大山。新客人呢,会对你的吆喝有种特殊的记忆,下次你来再吆喝时,他也就立马辨别出你来了。
当然对于街商来说,你那两片嘴就是围住客人的关键。买卖,买卖,一买一卖,你交钱我出货,拿到东西你走人,这叫吃冰棍拉冰棍,这次买卖成了,下次就难说了。但如果您伶牙俐齿,不但能把自己要卖的货吹得天花乱坠,还能见人下菜碟与客人天南地北的侃大山,飞机大炮、上天入地没有你不能接着的话,那就不同了。不想买你货的,买了,围观的人有可能被你吹的心动了,也麻利地掏腰包。有了互动,有了心动,有了记忆,留了念想儿,那才算最高境界的买卖,买了这回还想着下一回,就跟吃了迷魂药似的,总有什么在勾着你的魂儿。
现而今虽然走街串巷的小贩不见了,充满各种吆喝声的集市不见了,大家都是默不做声地孤孤单单、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地活着,缺少了交流,缺少了互动。我相信:大多数人还会怀念那悦耳动听、应时应景的吆喝声。
少了吆喝的世界,少了一乐儿,少了一个念想,少了一种独特的情趣,更少了一条连接祖祖辈辈的魂儿!
D.K
二零二四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