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别再天真了,热点不是你想蹭就能蹭!

内容提要

为什么追热点

  原因:热点可以带动情绪,能有效吸引用户注意力,降低宣传成本;

  风险:疲于奔命,容易昙花一现;

是否追热点

  不追热点:爬坡期长,宣传成本高;

  追热点:节目核心不变,巧用热点;

  投入产出:追热点带来的有效用户和追热点所需投入之间做好权衡;

  替代方案:精准投放广告,精准难度大,广告成本高;

如何追热点

  时机:快速抓住热点;

  结合:用户群重叠度高,产品和热点可以巧妙结合;

  产品:产品够好。

为什么追热点

小千:为什么大家都会去追热点?它背后的逻辑是,现在大家生活都比较富足,或者至少不愁吃穿,没有什么太大的外在驱动力,很多的动力是内在驱动力。比如说为什么要去关注这条新闻,内在的驱动力就是我的情绪。我看到这条新闻标题会觉得很开心,或者会觉得好惨,或者哇塞好厉害,把大家这种情绪带起来之后,才会有这种驱动力点进去。

所以追热点是有效的,会发现用这种比较夸大的东西,把大家情绪带起来,就会有很多人涌进来,然后就能把流量引进来,所以大家会这么去做。

但我个人觉得长期来说是无效的,因为追着用户跑,需要知道今天用户喜欢什么,明天用户喜欢什么,你要不停的追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一直在变,然后你就要追着Ta们的需求一直在变。

而且这其实不是你本来的面貌,你的公众号可能本来擅长的点不在这里,为了追这些热点,可能丢掉了原来东西去伪装,这个伪装总有一天是会破掉的,所以我个人觉得追热点很容易昙花一现。今天伪装好了,明天伪装不了了,或者说明天没办法迎合了,总有一天这个伪装就会破掉。破掉之后,大家认识到你真实的情况,可能就都流失掉了。

是否追热点

Mina:不,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就是不断的去更新,不断的去了解新的事物新的东西,要做的是不断的去更新一些就像刚刚说的热点。

这个热点不一定像你说每天都去跟,每天都去追。比如有n个热点,可能发现有一个热点和想做的这期节目贴合,那我觉得可以进行结合。不一定说每天都跟着热点跑,但可以蹭一些热点,比如说这个热点刚好是我内容里可以应用上的,我觉得可以采用,顺便引流,这完全可以。而且你依然遵循公众号原本的出发点,依然在这条线上。

小千:想法是这样。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做一个什么内容,刚好跟热点是结合的。但会有这么刚好的事情吗?

Mina:比如刚刚说的卖猪肉,可以引用这个热点,去找一个跟他同样职位的人,讨论Ta每天做的事情。

小千:但你能找来北大卖猪肉的人吗?

Mina:可以和热点内容做对比,比如北大卖猪肉是这样的情况,和采访的卖猪肉普通人的情况进行对比,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

小千:但我们并不知道华为天才少年的工作内容,也不知道北大卖猪肉的那个人是怎么卖猪肉的,我们只能采访到普通人,那其实就不存在一个吸引的点了。吸引大家的点是那个北大卖猪肉的人怎么卖猪肉的,大家不关心普通人怎么卖猪肉的。

也不是不关心,就是说这个吸引力会小一些。我们去采访一个普通人卖猪肉,好像没有达到所谓追热点的意义。

所以我个人的想法是说,我们需要有一双眼睛,能从普通的事情里去找出它精彩的东西有意义的东西。

需不需要迎合观众,根据观众的口味调整?比如说观众就喜欢劲爆的东西,我们专门做劲爆的东西。或者观众喜欢很惨的东西,我们去做一些很惨的东西?个人觉得没什么必要。

就像你追追追追到手的人,Ta可能是因为你去迎合,被你迎合的点打动的。如果是靠本身的吸引力把人吸引过来,这个人因为你本身就是这样的,喜欢的也是你本身的样子,那其实就不容易流失掉。

Mina:不,一开始肯定是需要通过追热点吸引观众进来。你只有先把观众吸引进来,观众才会了解你。如果你不展示出来,不吸引观众,将很难触及想要的群体。

小千:嗯对,是有问题:前期的用户怎么获得?如果默默的等着用户被吸引过来,用户其实不知道你不了解你,没法将Ta们吸引过来。

如果按你们的方式追热点,可能一下就有几万几百万的用户,至少这些用户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一些不喜欢我的用户会自己流失掉,但能很轻易的把喜欢我的用户留下来。

Mina:不追热点前期需要投入非常非常长的时间。

可以一开始通过热点这种很吸引眼球的东西,把大部分客户先吸引进来,再慢慢流失一些和平台目标用户不太一样的用户。

小千:对,所以我觉得为什么要去迎合观众,根本原因是想降低营销成本降低宣传成本。如果迎合观众,就能马上把观众吸引过来,后期的一些宣传成本会低很多。

那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比如说,我一定要迎合观众吗?有没有办法让目标的这群人能够直接了解到我的信息,这样我也不需要迎合。

Mina:我觉得太难了。

客户需要了解你,你也要了解客户。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知道哪些客户是我要的客户。客户也需要一段时间才知道哪些内容是自己想知道的。需要时间的磨合,不可能很快地精确定位出想要的用户。有效的方法是像大部分人做的那样,先尽可能地把所有人吸引进来,再慢慢流失掉不符合的,剩下就是需要的。

小千:嗯对。

有个问题是需要节奏把到什么度,之后有没有办法变回原来的样子?刚开始是为了迎合观众,不停的迎合,要迎合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后期有没有办法真正做回自己,这其实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说前期都是月薪百万,突然有一天变成了月薪1000,这个落差能不能接受?以及那些迎合观众的做法,还能改得过来吗?

Mina:我觉得前期可以在月薪百万这样的热点中穿插一些普通人的事情。如果穿插普通人的事情,用户对普通人的事情感兴趣,没有流失没有取消,说明用户对这一块也是关注的,是需要的目标群体。

而且能不能做回自己,取决于当下是想继续吸引流量,还是用户群体已经够用。如果吸引来的用户里,慢慢缩小过滤出的用户量足够,可以直接都发想让大众了解的普通人日常工作情况,用户肯定会有流失,但剩下这部分就是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精确目标客户群体。

小千: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确定目标用户所占比例有多大?

比如我们是面向有意向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的人,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普普通通这么过下去就很好,没有探索的意识。前期追热点,可能追出来99%的人全是这些对内容没有需求的用户,或者非目标用户,那成本可能就白白投入了。我觉得很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吸引一堆没有用的虚假流量。

对于这个节目,我定位的人群偏向于那些想成长想发展自我的人。但如果追热点,对那些反差新闻感兴趣的人,很多都是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觉得这样过也挺好,每天刷刷剧看看手机打打工,没有提升的想法。不是想要的人群,这些流量要来做什么?

Mina:或者直接吸引目标群体,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

小千:有一个很好的综合方式。

追热点的本质是为了降低宣传成本,不追热点是想保留节目本身的样子,有没有办法通过某些方式既能降低宣传成本,又能保留节目本身的精髓?

我觉得可以通过精准营销,找到目标用户精准投放广告,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广告成本,我也可以继续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想做的节目上。

Mina:但我觉得广告依然会覆盖一部分非目标客户群。

小千:对,但它覆盖目标群体的概率会更大一些。比如原来追热点,拉来的用户只有1%是想要的,但如果是精准投放,可能有80%的用户是我想要的,这个比例已经够涵盖投入成本。如果投入产出比是比较适合的,我觉得就可以。

Mina:可广告拉新需要花费金钱。

直接通过广告投入金钱投入做筛选,速度比较快。如果不走这一步,只是通过文章,慢慢吸引精确的用户群体,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但为什么这么多人通过热点引流?因为这是一个成本最低且速度最快的吸引用户方式,快速的让目标人群知道你的东西。

小千:对,直觉上说,追热点最快,但其实没有人真正计算过这是不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它可能不是成本最低的。

Mina:但它至少很快。

小千:不,它只是给你很繁华的感觉,哇一下就来了1万个粉,它只是给你这么一个错觉。这1万个粉可能只有100人是你要的。

Mina:100个也够了,这100人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容,会再帮你宣传,粉丝会越来越多,就够用了。

如何追热点

小千:但有个点,如果这100人发现下一次发的文章不是他们想要的,可能就跑掉了。Ta们不会宣传,因为内容不符合Ta们的期望。

为了迎合观众,做出来的东西跟目标用户想要的不一样,Ta就跑了,还会有这种情况。

Mina:我觉得可以通过热点去吸引流量,但内容还是与初衷一样。只是多了一个热点相关的开头。

小千:热点不可能只追一次,肯定会追很多次。而且热点不可能只是个开头,只是个开头,被热点吸引的人点进去一看就跑掉了,文章内容跟Ta要的不一样,Ta就跑了。

Mina:可以抓住热点,从热点中细化成出要的东西。

现在很多蹭热点,热点和要宣传的东西是可以结合的。比如某些话突然火了,一些产品食品就可以蹭这个热点,包装用这些很火的话,可以结合实际需要。

小千:你的意思是只蹭热点,但是内容的核心不变,只变标题。

Mina:对,初心依然还是自己要的东西。

小千:有这么多热点可以蹭吗?或者说能把热点蹭过来吗?

Mina:蹭到一个热点,这个热点能带来的流量有多少,可能已经不需要后面继续再蹭热点。这波热点已经够大,可以在里面精细化筛选出要的用户,已经不需要再进行推广,用户已经够了。

小千:可能想的有点简单,热点这么蹭到底有没有用?有无数的人在蹭热点,大家点开一看都一样。这个人在蹭热点,那个人也在蹭热点,大家之后就不想点开了。所以蹭热点到底有没有用,它的效果可能已经在减弱。

Mina:热点热点,热点就是要蹭最前面那一波,刚开始那一波,不能后面热点已经慢慢往下走了才来蹭。肯定是热点一出来,快速马上蹭这个热点,同时去做想要的东西。

小千:第一,蹭热点是否有效?

第二,蹭热点蹭得是否合适,能不能和要做的东西结合起来?

第三,蹭一次就够了吗?不可能说蹭一次就能来1万个粉,所有东西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Mina:我觉得有可能。

第一,能不能蹭上热点,要看你的速度。

第二,内容能不能和热点挂钩,做成本身要的东西,看的是蹭热点人的能力。

第三,蹭热点的数量,能吸引来多少用户,看蹭热点的时间,以及是否真的蹭到大众想看想了解的热点。如果热点是娱乐热点,可能这部分对娱乐热点感兴趣的人,本身就和我们的目标用户群体不同,你再去蹭这个热点,肯定是没办法吸引到想要的用户。但如果热点刚好和公众号的主题,和想传达的初衷一样,这个热点完全可以吸引到想要的比较精确的用户群体。

如果热点用户群体,和想要的用户群体是很相似的,通过这一波蹭热点,可以留住大部分的用户。这波用户群体翻看以前的内容,或者新发的公众号内容,如果觉得内容ok,觉得内容挺好的,分享给周边的人,就相当于帮你再次宣传,而且这种宣传是粉丝内宣传,群体更精确。

小千:但我觉得好像把蹭热点想得有点简单。所有的事情如果这么简单,就会有好多人都能通过这种方式蹭一次热点就成为大v。

Mina:没有说简单,我觉得蹭热点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也没有说要一直跟着热点走。我的意思是如果发现这个热点和平台的东西相关,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去蹭这一波热点。但不需要一直跟着热点走,因为很多热点的用户群体和平台目标用户不一样,没必要一直跟着追着热点跑。

可以时时关注热点,关注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个热点和要做的内容挺贴合的,热点的用户群体好像也和想要的用户群体很像,可以快速蹭这个热点,用这个热点作为新一期的内容。

总结

小千:嗯,对。

总结一下,这段讨论主要集中在要不要追热点?

本质上热点是为能够用最小的成本把用户吸引过来。

具体怎么热点,像我们刚才讨论的,需要很多技巧。前期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内容是够好的,即产品是够好的。然后刚好有这么一个机会,有这么一个热点,被我们碰上,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去把热点蹭上,把用户吸引过来。

总的来说,蹭热点是一种营销方式,是一种能快速的把用户拉过来的方式,而且需要很多技巧。

就像Mina讲的,蹭热点包含很多技巧:时机的问题、自身的产品跟热点能不能挂上钩、以及热点和平台用户群是否相似。很多因素叠加,才能把热点蹭好,是一个蛮需要技巧的事情。

讨论下来,达成的共识是:可以利用热点降低吸引用户的成本,可以这么认为吗?

Mina:对,是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