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是否迎合观众
迎合观众:迎合是手段而非目的,重心是做好产品;
怎么迎合观众
方向:确定产品重心,一旦发生冲突可快速取舍;
平衡:平衡好观众喜欢的内容和自己认为好的内容;
风险: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平衡点不好把控;
是否迎合观众
小千:个人认为在底层逻辑里,是不需要或者说没必要去刻意迎合观众。只是说刚好有这么一个东西,你可以借助这个东西的力量去把用户拉过来,而不是说刻意或者目的就是为了迎合观众。
Mina:大部分客户,他想知道的东西刚好和你的初衷一致,那完全是可以去迎合观众。并没有说或者非得说不去迎合,就做自己想做的。或者你的目标或下一个目标一致也可以。
比如大部分用户想了解的东西,可能你刚开始不知道,或者不太清楚,但用户想了解,又和你要做的初衷一致,我觉得可以去迎合观众,迎合他们想知道的东西。
怎么迎合观众
小千:就拿咱们来说,你觉得有什么是可以去迎合观众?
Mina:比如说有观众想知道他没有接触过的工作内容,这个工作内容可能和我们当初计划要去采访的不一样,但大部分人想知道想了解,或者是时下比较火的一个工作岗位,我觉得可以去迎合观众,去找一个类似岗位的人采访。
小千:有点类似现在的算法,知道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推你喜欢的东西。
但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一部分是,你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东西你是不清楚的。比如说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你适合教师这个岗位。如果只是把大家喜欢想看的事情展示出来,就永远没办法让Ta去了解到Ta所不知道的事情。
Mina:这个内容你迟早都会去做,为什么不趁大部分人想看的时候去做这件事情,而是等大家过了想知道的点再按自己的步骤去做这件事情呢?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做这件事情,只是把做这个事情的时间往前移一点,并不会打乱我们的目标,我们还是在目标线上,只不过把时间点往前移了一点点而已。
小千:我懂你的意思。比如说现在有360个岗位360个职业,刚好最近网红主播很火,那我就去采访网红采访主播。
这个的前提假设是我们的时间是够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能把360个岗位都采访完。但是很多时候你的精力是有限的,比如说你只能给大家展示十个人的职场情况,那其实需要做挑选,是选大家想看到的还是选你觉得比较有用的?
Mina:我觉得可以按1-10次序来,大家想看到先排一,自己觉得很ok的排在二、三,按顺序排下去。
我觉得不冲突,因为你做这个节目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观众了解到他们想了解的东西。
小千:我懂你的意思,不过我们讨论的情况还是比较理想化的,我们既能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又能做大家想让我们做的事情,既要这个又要那个。但我觉得现实中很多时候不可能既要又要,比如说要挣钱,就要投放很多广告,在文章里面插很多广告,但用户其实不想看广告,那你怎么选择?
Mina:可以把原本想插十个广告缩减到两个广告或者三个广告,减少到不影响用户阅读的量。
小千:那如果用户说我一个广告都不想要呢?
Mina:我不可能针对一两个用户去调整。
小千:可能不只是一两个用户,如果是所有的用户都这么觉得呢?
Mina:那肯定就得舍弃了。
小千:但如果舍弃吃不上饭?
Mina:如果说不想看广告的用户只占三成,我觉得有必要保留广告,只是可以把广告稍微减少,让用户觉得比较适合就可以。
小千:对,我觉得其实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会陷入到一个很理想的状态,以及没有数据支撑的状态。我们会觉得可以这么做,但实际去做的时候发现好像很多原来的假设是不对的,或者很多时候会比原来假设更复杂一些。
但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我们把握一个中庸的线,既能平衡好观众想要的利益,又能平衡好我们想提供给观众的利益,两边都平衡好。
Mina:看你把哪个放重点,如果说以赚钱为重点,那就直接蹭热点追流量。但如果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不同岗位,用户会去理解你做这个东西所需要花的成本,这完全是可以平衡的。比如说一点广告都不想看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群体可能不是我要的,可以快速过滤掉。
如果目的是为了赚钱,可以直接做迎合观众的事情,比如蹭热点不断迎合观众,这完全是可以赚钱的。既然走这条路,就可以不用一直投放广告引流,因为我的热点可以带来足够多的流量。我可以通过蹭热点不断吸引流量,吸引来的流量就够我的收入。
如果我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普通人了解到他们想了解的各个岗位内容,他们没有其他很好的渠道了解到他们想了解的东西,所以这个目的主要是提供观众想知道的东西,很实在很实用的东西。观众是可以理解做这个东西不可能说一直投入没有收入,可以去跟用户跟粉丝群体沟通,节目可能会插入一些广告,商量下怎么安排会更好。
这部分用户既然是忠实粉丝,会给你的内容打call,Ta们是可以理解广告的,因为看的是内容。虽然在做观众想看的内容,努力做好粉丝想看的,但肯定也需要生活。插入一点广告,我想观众是可以理解的。
小千:但我觉得你说的还是挺理想化。
Mina:当然也会有不ok的,会有观众不能理解,但不可能迎合大部分人。只要有用户群体可以理解并认同我的内容,那Ta是会继续留下的。但如果说Ta对我的内容,只是ok,并不是说非看不可,然后因为广告走了,我觉得Ta走我也是ok的。说明Ta对我的内容其实也只是说可以看看,没觉得非得留在这当你的忠实粉丝。
小千:但现在有无数的平台,用户为什么要在你这里?你能给用户提供什么价值?
你看像b站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它的内容不错,而且它基本没有广告,它一直在坚持,所以它现在也不盈利。
如果说既要有广告又要让用户能留在平台,让用户死心塌地的跟着你,你有什么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好像很容易出现既要又要的情况。既要你能挣钱养家,又要你能好好听我说话,在家里我就是老大,有这么完美的对象吗?
我觉得要迎合观众,又要能坚持初心,是很难的事情,很多时候现实生活没这么理想。很多时候就只能抓一个点,或者说现实生活中平衡点没那么好掌握,可能走着走着就走偏了。
但不是说迎合观众不好,我觉得适当的追热点也是好的。刚好最近大家都比较感兴趣这个话题,然后你能在这个话题上也说点什么,或者结合你的产品能做出点什么,那其实是个好事。
但大部分情况没办法迎合热点做些什么,因为没有这么刚好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办?
我个人觉得在底层逻辑里不要把迎合观众作为主线,可能主线是把产品做好。
Mina:如果想做一个很实在的东西,且只想做这个,也可以不投广告挣钱,只是得承担成本。如果能够承担,就可以继续做。
小千:我觉得比较好的方式是,做之前心里有一个大的框架,比如大概的定位是什么?迎合只是一个手段,获取用户的一个手段。它不是你的战略,或者说不是你的一个主要方向。
Mina:它只能说是一个点,当和主线可以很好贴合的时候,可以把它拿过来贴合在一起。
小千:对,但很多时候两者是冲突的。如果前期能确定好主线,当它们冲突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取舍。
Mina:是的,和初衷能贴合就继续,不贴合没必要非得追着这个点做。
小千:我认同,不需要在心底里就想着迎合观众,更重要的是做好产品。
只是做好产品时需要获取用户,通过什么方式去获取用户?可以采取蹭热点等迎合观众的方式。
如果某一天蹭热点或者迎合用户和初衷冲突,可能就需要舍弃掉热点或用户,可能会有这样的取舍,
Mina:蹭热点的目的是吸引用户进来,在这批用户里留下和平台贴合的用户群体,并不一定要把吸引来的用户都留下。
在做产品的同时,刚好碰到一个可以吸引一大批用户的热点。这批用户原本需要通过各种广告投放、资金投入获取,通过蹭热点,不用花太大的成本获取到一大批用户,之后只需要从这个大的基数里过滤出和平台贴合的分子群体就可以。
小千:嗯嗯,我觉得是可以的。所以我们最后达成了一个共识,保留初心,迎合观众只是手段。
Mina: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