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尼采并不因此感到沮丧,相反,他在这样的病痛中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瞧,这个人!》中,尼采写道:
“36岁时,我的生命力降到了最低点——我还活着,但却看不到离我三步远的东西。..在我身上,精神的完全明亮和喜悦,乃至于精神的繁茂兴旺,不仅与最深刻的生理虚弱相一致,而且甚至与一种极端的痛苦感相一致。...从病人的透镜(视角)出发去看比较健康的概念和价值,又反过来根据丰富生命的充盈和自信来探视颓废本能的隐秘工作——这乃是我最长久的训练,是我最本真的经验,如果说是某个方面的训练和经验,那我在这方面就是大师了。”
我认为这段话非常好地传达出病态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学之间的关系。你要用心体会尼采的用语,他用明亮、喜悦、繁茂兴旺去刻画精神的健康,但这些词汇最初是用来刻画身体的健康,这对于尼采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尼采告诉我们,恰恰是从病人的视角出发,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什么叫做“健康的概念和价值”,恰恰是通过虚弱和颓废,才能真正地体会和理解什么叫做“生命的充盈和自信”。这是一种自我克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