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让我对品牌口号使用「修辞学」的表达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关键动作二:关键是修辞!
文中写道:“亚里士多德:‘修辞是说服人相信任何东西,以及促使他行动的语言艺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说服人行动的语言艺术,目的在于行动。所以修辞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一种能够绕开人心理防线的句子。因为我们去打广告、卖东西,消费者天然会对我们产生心理防线,但是有一些语言的艺术形式能够绕开人的心理防线,让消费者自动接受、自动行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品牌谚语。因此,我们为西贝提出了‘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创意口号。‘家有宝贝’是条件、是刺激,让家长和小朋友对号入座;‘就吃西贝’是反射、是行动指令,目的是用条件反射式的方式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成本降到不假思索的低。”
这里再次让我对运用「修辞学」的方式写「品牌口号」有了更深的理解。
华杉老师多次讲道:“修辞是说服人以及促使人行动的语言艺术。关键在于四条:1、普通的道理。2、简单的字词。3、有节奏的句式。4、使人愉悦。”
这里让我理解的是,运用修辞学的目的为了“绕开人的心理防线”,并且“促使人行动”,而且这种行动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行动。这样的方式最终的目的是:“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成本降到最低”,购买决策成本降低,购买决策速度提高,销售效率和销量自然也会提升。简单来说,就是卖得更快,卖得更多。如果想要卖得更多,就需要通过媒介让更多的人看见这句话,自动进入“无意识的”状态,无意识地购买或是无意识地播传。
“家有宝贝,是条件,是刺激,让家长和小朋友对号入座”。
「对号入座」这四个字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在茫茫人海中只有「母体执行人」也就是孩子的妈妈和小孩子才会被“家有宝贝”这四个字叫住、唤醒,“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和情景中去,比如,孩子妈妈会竖起耳朵注意:“我家里有孩子,我看看这在说什么,对我有什么用?”
“就吃西贝,是反射,是行动指令”。
前面半句话将「母体执行人」代入到角色和情景中,后半句发出行动指令,“就吃西贝”,这句话也就是妈妈被唤醒,竖起耳朵听或是目不转睛关注下一句是什么的时候,被装载在“记忆”中卸不掉的内容。吃西贝?西贝是啥?即使看到的时候没有立刻去吃,下次“带娃出门”的场景会使她们头脑中一瞬间闪过这句话,反正吃啥都是吃,那就吃西贝试试看。就这样,实现了「指名购买」,并且一句话让消费者“坐着滑滑梯,滑到收银机”。
关键动作三:超级元媒体
文中写道:“一切产品价值,都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那我们如何表达并建立‘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价值呢?西贝一直非常在意顾客的就餐体验,尤其是在儿童体验上,准备了儿童围兜、宝宝椅和宝宝餐具。我们将‘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品牌资产,寄生在每个宝贝吃饭都会用到的围兜上,创造超级元媒体。”
这里让我看到,西贝的产品价值除了产品本身的价值还有服务体验带来的价值。
‘家有宝贝,就吃西贝’这句口号怎么通过实物表现出来,让顾客感知到呢?
这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符号是表达和传递思想价值的物质载体,是使他人通过符号了解感知“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的方式。
‘家有宝贝,就吃西贝’这句口号,一方面通过1-12岁专业儿童餐的产品来表达,另一方面通过就餐体验来让顾客感知。
就餐中,有三个道具是必备的,围兜、宝宝椅和宝宝餐具,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围兜是送出成本最低,每逢吃饭吃饭必备,并且位于宝宝的胸口是最核心的广告位。对于顾客而言,送了一条免费的围兜是非常好的就餐体验,对于企业而言,也为品牌创造了移动的免费宣传的广告位,宝宝将围兜带进千家万户,走哪带哪,吃饭就能用上,让更多同类群体看见,自发形成“播传”。一举多赢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