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开始《列子》原著第七篇《杨朱》篇的讲解了。
16—18讲关键词:杨朱/所谓本心/真假虚实之辨/生死/生命观
第十六讲 列子臆说
>> 杨朱是战国时代的人,中国文化的分类,传统把他划为道家的人物。他的思想,因为孟子的反对而声望很高,在孟子的书里也记载有“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
>> 杨朱之道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每一个人都爱惜自己,尊重自己,拿现在思想来说,就是真正的、绝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所以墨子的思想就是社会主义。
私心的名利
>> 我们的文化思想,知识分子几千年来没有脱开这个范围,没有说真为学问而学问,为人生而研究知识,那是高调。真正的实际状况就是这样,也就是《杨朱》这一篇所讲的,“乘其名者,泽及宗族,利兼乡党”,功成名就,同宗亲戚朋友,都沾到利益了,地方都大受其光荣,“况子孙乎”,子孙后代更得其利益。
真假谦让
>> 所以当家长的头脑要清楚,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是我非常反对的。大丈夫难保妻贤子孝,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儿女好啊?也可以让人家的儿女好一阵子啊,人不要这样狭隘。
>> 家长把自己平生的痛苦失败、假想的光荣拼命逼到孩子身上,然后近视一千度,最后弄到一个学位,酸不溜丢的,如此而已,何苦来哉!
人生好日子有多少
>> 杨朱曰:“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昼觉之所遗,又几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忧惧,又几居其半矣。量十数年之中,逌然而自得,亡介焉之虑者,亦亡一时之中尔,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
人生是为了什么
>> “而美厚复不可常猒足”,猒足就是满足
太古人的生活
>> 不逆万物所好”,不标新立异,虽然可以做到,但很平凡,因为平常就是道。
生命你能自主吗
>> 且趣当生”,趣就是追求,就是痛痛快快地活,万一生病痛苦呢?就快快乐乐地生病,哎哟就叫,没有关系。因为生病也是一种活着的艺术,这就叫活着,所以只管现实的人生,“奚遑死后”,不要管死后的事。
伯夷与柳下惠的欲望
>> 矜清之邮”,这个“矜”字注意啊,矜字有一种坚持自我意见的意思,对自己的主观不轻易放掉,是一种非常傲慢的态度。清,就是为了清高,执著自己清高的人品。邮,是代表了把这个清高人格广布出去,宣扬出去。
善乐生 善逸身
>> “曰:‘可在乐生’”,他说人生的原则,是恰到好处,自己的人生是快乐地活着,幸福地活着。“可在逸身”,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身体很安逸,安逸不一定是求享受,
生前死后的人情
>> 生前死后的人情杨朱曰:“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此语至矣。相怜之道,非唯情也,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不设明器也。”
>> “生相怜”,活时彼此互相怜惜,彼此同情,彼此相爱;“死相捐”,死后彼此就丢开了。这个话是文言,讲得非常好,白话有一句俗语勉强也可以讲,“人在人情在,人死就两丢开”
>> 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阏。”晏平仲曰:“其目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管仲说养生
>>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名词叫“养生”,后来道家修道打坐,求长生不老之学,所以神仙之道叫做养生之道,也叫做摄生。
>> 唐宋禅宗经常用的一个名词,“任运自在”,那你就懂进去了。所以,并不是放纵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让这些个欲望乱发展,而是要自己非常宁静地听其自然。
不可压抑 快活自在
>> “熙熙然”,熙熙就是我们笑的声音“嘻嘻”,写成“熙熙”。形容一个人非常活泼自由,如沐春风中,一脸的自在相。
>> 这就是中国道家说的,“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就会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