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焦虑型父母的三个关键词》笔记2
焦虑型父母的关键词二:忧惧。
如果说父母是植物的根,那么孩子就是这条根上长出来的花。父母的焦虑背后,是深层次的忧惧。他们对孩子的焦虑,很多都是来自自身忧惧的投射。
人忧惧时,就必然会生出控制心,因为“掌控感”是化解忧惧的最有效的方法——当一切按照我的意愿发展,我对事物的发展拥有十足的掌控感时,我就不会再忧惧了。
家长的忧惧、焦虑多了,就会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控制,比如包办替代、强制管理、无原则溺爱、过高期待……
对家长来说,只有深刻察觉自己对孩子的焦虑和担心背后,有多少是自己的恐惧,才能在行为上有根本的改变。抚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孩子的问题才能得到彻底地解决。
焦虑型父母的关键词三:完美。
就像焦虑和控制不分家一样,焦虑和追求完美也常常紧密相连。焦虑型的父母,很多是来自对完美的追求,这里面所说的“完美”,主要内涵是“不接受现实(真实)”。
当把所有的事情都用简单的“好坏”来进行评价和定义时,就意味着远离了真实。因为任何阴影的背后都必然有光,所以,任何所谓的“缺点”“不足”的背后也必然有焦虑型父母看不到的“光”。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在某种程度上,手机是孩子逃避痛苦的最后防线。
家长应该怎样减少自己的焦虑,减少自己的焦虑带给孩子的压力和控制呢?
第一要务就是需要父母有深刻的自我察觉能力。
察觉即疗愈。当一个人有了觉知,就意味着他开悟了。改变焦虑状态,也源于深度察觉。
在生活中怎么缓解自己的焦虑,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如果非说有答案,那么它首先来源于自身的察觉和思考。
察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觉知,觉知到自己的问题,觉知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哪儿,有什么表现形式,明白这些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第二层意思是观察,观察自己,观察对方(孩子)。所谓的深度察觉,就是带着觉知来观察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做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以及思考怎样改变。
所以,察觉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并且还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人的习惯、认知、人格更不是一天形成的,从初级的察觉,到深刻的改变,中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所以,我们只有承认现实,从心理真正承认改变不是一天完成的,才能放下自己的焦躁,改变之路才能真正开启。
悟: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问题是家长身上的问题的折射,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自我反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