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学习总结——数学新课程标准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提升,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第一学段主要是“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要求学生能通过实物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会进行简单的分类与拼图。认识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原型就是我们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联系,说出立体图形中某一个面对应的平面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一些操作活动,感受立体图形与对应的平面图形的关系,感受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还可以让学生采用类似盖印的方法,把物体的一个面印在纸上,得到平面图形,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

第二学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通过“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要认识线、角和三角形、四边形;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认识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通过“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主要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场景直观感知、观察,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第三学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要求学生知道三角形内角和,认识圆和扇形,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周率,用面积和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辨认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的形状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立体图形的测量,理解长度、面积、体积都是相应度量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