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问题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方面,借鉴心理学知识,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孩子家长给予不同的应对,为家长提供一些简要的方法。同时在与朋友交谈时也可以进行借鉴。
这里把孩子大致分为两类,话少和话多。对于话少的,可以分成六种类型:
1、怀疑型
孩子对家长没有打开心扉,用疑虑的目光看着家长。这时需要父母首先打开心扉,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说出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然后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打破彼此的隔阂。
2、茫然型
孩子对父母可能有话说,但不知如何说起,如果父母只是对孩子说一些空洞的话,引不起孩子的共鸣,有可能三言两语就又会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深入孩子的体验,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对于孩子有特殊感受的关键点,不能一带而过,多问问具体细节,心里感受等,这样很快能让孩子找到沟通的感觉。
3、情绪型
感受到孩子明显的不开心,不与自己进行眼神接触,表现沉默,气呼呼看着周围不说话。这时父母可主动进行“假设性”道歉。如果是自己哪里不好,愿意道歉。这时孩子往往会澄清生气是否与父母相关。如果有关,恰好是沟通的好时机。无关的话,而又不愿意透漏心思。这时不妨刺激孩子一下,一般会激发孩子情绪的反应,从而坦露心迹。
4、思考型
孩子喜欢思考,喜欢对家长说的话反复体会,思考父母说话的真实的想法。表现上可能会自言自语,也可能凝视某处。对待这种沉默,如果短时间的话,需要等待孩子,用笑容和鼓励支持孩子;时间长了,则可以询问孩子思考的内容。
5.内向型
内向型孩子不善言谈,沉默是经常性的方式,尤其在进入陌生环境中。即使说话也是三言两语,神情不安定。对待内心型孩子要有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多一些鼓励,不能急躁、不耐烦,不然会使孩子更加沉默。
6.反抗型
反抗型孩子没有交流动机,用沉默表示反抗。神情表现为怀疑、无所谓、不耐烦,甚至生气等。此时家长的态度要诚恳、耐心,同情孩子的心理,这样沉默的气氛会一点点好转。如果反抗情绪依然很严重,最好暂停沟通。
以上是对待话少类型孩子的沟通技巧。而对于话多的孩子分为五个方面。
1.宣泄型
因受到一些刺激或委屈,孩子把家长当做宣泄对象,说话时如倾盆大雨,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尽致。父母此时不需要打断、干扰孩子宣泄情感,只需认真、关切倾听即可。而孩子在宣泄后一般都会雨过天晴,心境平和下来。过后寻找恰当的时机,再和孩子进行和风细雨式的交流。
2.夸张型
说话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所叙述的事情多有夸大色彩,也没有什么急迫的事情,孩子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注意或赢得表扬。父母只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即可,过分的表扬或冷落都有可能更激发孩子的夸张型性格。
3.指责型
一件事孩子明显自己有过错,然而在交谈时一味说别人的不是,都是别人不讲理、小气、不够朋友,成绩不好时,怪罪试卷题目出的偏,或者老师水平差,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自知。家长不要直接指责孩子“明明你自己也有错”,而要善于用孩子自己的逻辑,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摆事实,讲道理,“咱们看这件事是不是还有其他可能”。而家长口气强硬往往使双方陷入僵局。
4.掩饰型
可能是因为恐惧心理,孩子掩饰要表达的真实的想法。他们往往说个不停,而不去触及真实的问题。此时孩子害怕父母的质问,更害怕沉默,所以不停的说些不相关的事情,以缓解内心不安和焦虑。父母此时要给孩子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孩子慢慢讲。可以直接的做出反应“我觉得你有些不安”“你似乎有什么要说”,同时善于抓住细节,使孩子真正敞开心扉。
5外向型
孩子性格外向,活波健谈,天南地北,家长感觉吼不住,在孩子面前失去应有的权威,对孩子无法进行应有的教育和指导。这时家长要善于把握主题,不偏离话题。
无论哪种话多的孩子,家长重点对交流的内容和方向进行调整、控制,在家庭教育中起到导向性的作用,也就是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的家长要提供“抱持”的环境,孩子无论哪种类型,哪种性格,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