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德国古典哲学(1)康德(8)

理性神学的理想

之前对康德提出的四个二律背反中的正题已经包含有理性神学的部分了,但它还只是宇宙论,也就是为了解释世界的原因。

如果用这种原因来证明一个理想的最高存在者,那就成为了对sd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就进入了理性神学。

康德认为,以往的理性神学对sd存在的证明有三种基本的形式,那就是宇宙论的证明目的论的证明,(又称自然神学的证明)本体论的证明。其中,前两种证明—宇宙论和目的论的证明—是试图从经验世界中,通过对原因或目的的不断追溯而引出一个在世界之外的SD来。

但康德认为,实际上这两个证明表面上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实际上最终却要依赖本体论证明来跳出经验的范围,才能到达超验的sd。而本体论证明的实质则是不要任何经验事实,仅仅通过概念而推出存在。

康德指出,用SD这个最完满,因而无所不包的概念中必须包含存在,(否则就会自相矛盾)来证明SD在我们(包括我们的概念)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无异于从我们头脑里有100元钱的概念推导出,我口袋里现实的也有100元钱这种荒诞做法。

因为谁都知道头脑中的100元与现实中的100元在概念上完全是一样的,不多也不少,但任何人都不会把两者混淆。

所以这个证明诚然可以把存在这个词语SD的概念联系起来,但存在并不是实在的谓词在形式逻辑中,它只是一个系词,既用来联系其他具体属性的词“是”。它只表示主词,在时空和经验现象中应做出相应的规定。

所以,单凭说SD存在或SD是,并没有对SD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规定,而只是提出了问题。SD存在于何时何地或SD是什么,而这正是本体论证明所要回避的问问题,因而一切对SD存在的证明都是不可能的。

说人话就是偷换了概念,你只说到了SD是(存在),但却没有对它下定义,而一旦对其下了定义,它就不是全知全能的了,这是一种悖论,因此一切对SD存在的本体论证明都是不可能的。

不过,康德对本体论的证明还有另一番解释表明他认为这个证明虽然最终依赖于本体论证明,因而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由于目的论证明后面其实隐藏的是人在道道德情感上的需要,也就是我们人类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用和目的性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因而总要把人自身及其道德素质,看作宇宙目的链条中的最高目的,这就迫使我们要安排一个整个自然界趋向于人的道德的全知全能全善的SD来。

所以目的论证明底下所隐藏的其实是对SD存在的道德证明,这是唯一可能的对sd的证明。由此就有可能建立起一种道德神学,但这一证明并不表明SD客观存在,甚至不表明SD存在于我们的道德中,而只表明我们出于道德的原因而相信SD存在。

但是这种道德证明,在目的论的形式下,还披着感性经验的外衣,容易引起混乱,因此必须为它寻找先验的根据及实践理性的根据。由此,康德就开始向实践理性批判过渡,但在此之前,还必须解决未来形而上学方法的问题。

由此看来,以往的独断论哲学在灵魂学说,宇宙论和神学这三个方面试图建立起形而上学的尝试都失败了。

但康德认为,这种尝试是理性的,自然本性,这种本性无可非议,只是方法不对。于是他在先验方法论致力于阐明未来有可能科学的建立起形而上学的方法


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纯粹理性的训练

康德认为,理性在自然科学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当现有的经验,知识已经有理性形成时,对它们进行调节或引导。它在超出经验之外,想要建立一种形而上学时便遭遇了辩证的幻象。

那么,它有什么办法能够重建形而上学呢?康德认为,首先必须对纯粹理性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有四个层次:

1,凡在纯粹理性做先验运用的场合,就要一直去独断论倾向,尤其要防止像理性派哲学家所惯常做的那样,以数学作为哲学的榜样去获取一些先天的知识。(@胡塞尔)

2,当这种独断的倾向无法阻止的萌生出来时,则训练自己利用怀疑论去充分展示其观点的自相矛盾性,以便从独断的迷梦中被唤醒,而上升到批判。

3,在此基础上,纯粹理性可以提出某些假设的理由,如自由,灵魂等等,他们虽然不能获得经验的证明,但也不能由经验否认,由此他们能够带来某种实践的利益,只要我们不把它当成是某种知识就行。

4,纯粹理性也可以证明某些先验的问题,但必须预先对之加以先验演绎,以追溯其前提和根源,不能单凭归谬法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训练,纯粹理性就能一步步成熟起来,这其实都是康德自己在前面已经做过的工作,他是在对自己的方法做出总结。


纯粹理性的法规

其次,必须建立纯粹理性运用的法规。纯粹理性在认识领域里是不能成为积极意义上的,法规的只是消极意义上的防范与批判,顶多能够以其理念引导人类的知识不断向无限目标前进

这种知识的前进本身有它的实践意义,这就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求得人类最大的幸福。在这方面,纯粹理性倒是可以去寻求其运用的法规。换言之,纯粹理性只是在实践方面,也就是在人的和目的的自由方面,才有自己的法规。

康德认为,求幸福虽然要运用实践理性,但其前提却并非理性的,而是立足于人的感性欲望之上。因而并非纯粹的实践理性法规,真正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则是自由意志本身的规律,也就是道德律,只有它才能使人配得幸福,并通过设定灵魂不朽或SD存在,而使自己成为贯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普遍法则。

所以康德所谓的纯粹理性法则就是,坚持不懈的对道德目的的追求,并为此而相信来世和sd,这就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并且能够一贯持守的法律。(这个规则就很值得批判了)

所以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法则贯通人的幸福道德和宗教,即贯通了这样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

后来,康德又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也就是在认识论伦理学和宗教学,最终都同属于人类学。

所以,康德认为,未来作为形而上学只能有两种形式,既自然的形而上学道德的形而上学,前者康德已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奠定了理论基础,只需将其具体化就行了。后者从前者中引出,并最终通往宗教,它系统的展示,在《道德形而上学》和《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这两部著作中。

在他看来,构成自然形而上学的思辨理性,也就是理论。理性是从属于构成道德形而上学的实践理性的,因而,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前者代表了人的本性和本体,后者则只涉及人的现象。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