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德国古典哲学(1)康德(1)

伊曼努尔·康德生平

康德的一生都在东普鲁士的城市柯尼斯堡,(现加里宁格勒)度过。他的父亲是一个手艺人,又是一位虔信派信徒,而康德在许多方面都带有虔信派新教徒的印记。从外部看,他的生平很简单,他最初担任家庭教师,最后作为教授告老他的生活方式,准时刻板,几近迂腐。但他把毕生献给了理论上的追求。

但康德对于人类思想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对后世几乎所有学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政治理论有重要关系的是《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永久和平论》。


先验哲学,认识论

在德语各国家启蒙运动所代表的首先是文化更新,而不是政治变革。启蒙运动的思想在上层国家官吏和中产阶级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大学生活在学术上和结构上都得到加强。

康德身处这一过程之中,他的立场接近于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他设法通过对理性的开明而普遍运用来确立人的自主性,但像卢梭一样,康德与启蒙运动哲学家们的知性无神论保持距离。作为一位18世纪的哲学家,康德的工作致力于发展一种以单个个人为基础的认识论。

在这点上,经验论者,唯理论者和康德是站在一起的,但另一方面,康德意识到了这两种哲学流派的不足之处,于是他通过对经验主义和唯理论提出批判,从而诞生他的全新认识论—先验哲学。

首先我们要知道,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无法回答,休莫怀疑论的质疑。休谟主张我们关于世界和我们自己所能拥有的知识,也就是基于经验的知识,是无法具有绝对的确定性

换句话说,撇开对于概念之间关系的洞见(这种洞见无异于空中楼阁,不会给我们提供任何有用的知识),没有任何知识是绝对确定的,所有的知识都处在翻新和被质疑中。

对于康德来说,休谟的怀疑论是无法令人容忍的,道德和自然科学的两者的基础都被休谟破坏了。于是康德给自己的任务是找到一种伦理学和自然科学中存在的,某种由我们的理性承认的,且严格必然的普遍有效的知识。也就是说,康德想要提出一种重建形而上学的全新方法,对理性自身的能力和结构进行探究,来为自然科学和伦理学奠基。

康德更感兴趣的是科学进步。他把牛顿的物理学看作是科学的一个持久的胜利,无可争辩的东西已经被发现了。比方说牛顿物理学讨论空间,时间和因果联系这些概念,其内容用数学表述基础为系统的实验。

康德希望将哲学也提升到与自然科学同样可靠的位置。同时,他自觉的把解释为什么实验科学的基础是不可动摇的作为自己作为一个哲学家的使命。

首先来回顾一下为什么休谟的怀疑论,对于科学实验的基础是摧毁性的。

实验科学的核心在于系统改变条件并观测结果(如波义尔改变气体体积测量压力)。这整个方法论都依赖于一个基本预设: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齐一性(自然规律不变),使得实验可以被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重复验证。

如果彻底怀疑宇宙的齐一性,认为规律可能毫无理由地随时空彻底改变,那么实验就失去了意义——重复实验无法验证任何东西,科学的基础就会崩塌。

当然,科学本身允许并包含自我修正:新实验可能推翻旧结论,常量可能被发现是变量。但这恰恰依赖于我们预设存在一个稳定的“规律框架”去修正,而非宇宙本身完全无序。如果连这个预设都从根本上否定,实验活动本身就变得毫无逻辑可言。

这就引出一个根本问题:是否存在一个横亘不变的“本质”或规律框架?根据休谟的怀疑论,我们无法确证其存在——我们观察到的只是恒常联结,无法逻辑必然地保证未来一定如此。

说人话就是是否有一种横长不变的东西,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类似于本质。根据休谟的怀疑论,我们是无法找到的,因此我们无法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

康德拒斥这种怀疑论,他的认为:空间和时间的这些知觉形式,因果性之类的基本概念是内在于人类心灵的。因此,康德对休谟的反应并不仅仅是一场哲学内部争论中的一个立场,而且也是有关我们对科学信心争论中的一个立场。

对康德来说,拒斥休谟怀疑论的关键在于认识论视角的一种转换。哥白尼和开普勒之所以能够更好的把握天文数据,是因为否定了主张地球和人类处于宇宙之不动中心的传统学说,而接受主张人类和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这个假说。

康德以同样的方式,把认为知识发生于主体受客体影响的基本观点逆转过来,主张我们必须设想是客体受到主体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客体是由主体的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的。(认为自然界立法)

认识论前提的这种转换就叫做哲学中的格白尼式的革命,也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