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形式”枷锁,为基层减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承载着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关键使命。然而,在工作中,过度留痕、重复报表、多头检查等形式主义问题,像无形的枷锁捆住了基层干部的手脚,他们本该走村入户听民声,却在办公室里“造材料”;本该扑下身子解难题,却在各类会议中“赶场子”。为基层减负,减的是虚功、是负担,增的是实效、是干劲,这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关怀,更是激活治理效能的必然之举。
整治形式主义,要先“拆文山、填会海”。不少基层干部反映,“一天开三四个会,会后还要写总结、报台账”,大量时间消耗在“纸上功夫”。要精简会议文件,明确“无实质内容的会不开、可合并的会不单独开”,推行“一文多效”“多会合一”,让干部从“会议室”回到“服务现场”。
为基层减负,更要“减担子、给赋能”,基层面临的矛盾复杂、任务繁重,减负只喊“口号”。一方面,要厘清权责边界,避免“上级甩锅、基层背锅”,让基层有权、有能力处理分内事;另一方面,要加强数字赋能,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避免“多头填报、重复录入”,用专业技术为基层“松绑”,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当基层干部不再被形式主义拖累,才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上,让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真正畅通,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实干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