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见实效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曾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报表台账多如牛毛、会议文件应接不暇、考核检查层层加码,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忙、盲、茫”的困境,难以沉下心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基层减负工作持续推进,从精简会议文件到规范考核评比,从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明确权责边界,一系列务实举措落地生根,减负实效逐步显现,让基层干部得以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的“主战场”。

      基层减负的实效,体现在“文山会海”的大幅精简上。过去,“一天开三会、半天写材料”是不少基层干部的日常,有时为了应付不同部门的报表,甚至要重复填报相似数据。如今,多地明确“无会周”“无文日”,推行会议合并开、文件精简发,对可通过电话、微信群部署的工作坚决不开会,对可整合的报表坚决“瘦身”。某乡镇干部坦言:“以前一周要开十多个会,现在每月会议能减少一半以上,省下的时间能多跑三个村,跟村民聊聊天、帮着解难题。”会议少了、文件薄了,基层干部从“会议室”走向“田间地头”,与群众的距离更近了。

      基层减负的实效,体现在“指尖负担”的显著减轻上。曾几何时,各类工作APP、微信工作群“泛滥成灾”,“白天干工作,晚上刷手机”成为基层干部的额外负担,甚至出现“打卡签到走过场、拍照留痕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问题。随着基层减负工作推进,各地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对功能重复、使用率低的APP坚决清理,对不必要的群聊实行“退群瘦身”,明确“工作群不发无关信息、不要求24小时秒回”。如今,基层干部手机里的工作群少了,被迫“晒截图、报位置”的情况少了,终于能把“手机时间”还给“为民时间”,专注于办实事、解难题。

      基层减负的实效,更体现在“干事劲头”的全面提振上。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负担、提效能”。各地在推进减负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基层权责边界,杜绝“上级甩锅、基层背锅”,让基层干部“有权干事、有精力干事”;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不再以“报表多少、材料好坏”论英雄,而是以“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为标尺,让基层干部“干得舒心、拼得有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把心思放在“谋发展、惠民生”上,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有他们忙碌的身影,矛盾调解的一线有他们耐心的沟通,基层治理的成效在干部的实干中不断凸显。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基层减负的实效,不仅是干部工作状态的改变,更是群众获得感的提升。未来,唯有持续巩固减负成果,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反弹回潮”,才能让基层干部始终保持“满电状态”,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让基层这片热土充满生机与活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