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三种人生境界(戈国龙)

三种人生境界

——选自《游心于佛道》戈国龙著

有这样三种人生的境界。

第一种是沉沦于生活的人,他每天忙忙碌碌,或为升官,或为发财,为得失荣辱而憔悴了身心,却无暇思索人生的意义,他们对生活没有清醒的觉解,因而没有统一的灵魂,为外物而喜而忧,生活在盲目之中。这种人还来不及意识到他们的“性命”。

第二种是有灵性、爱思想的人,他们不仅在生活而且在思索生活,他们不仅在行动,而且在赋予行动以意义,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清醒的人格,他们透过思想超越了有限的生活而与无限的世界相通,心系宇宙,神交古人。这种人已经开始自觉到他们的“性命”,但思想并不能代替生活本身,在生活中他们还有挫折和迷茫,他们和俗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

第三种是我所谓的觉悟成道的人,这种人是人类精神稀有的开花,他是体验了生命的虚无而有了形上自觉的人,他是洞达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的人,他是达成了身心自觉自控而自由自在的人。这种人是通过“性命双修”而寻觅到“真性命”的人。他不仅是在思想,而且是在存在,他的思想和他的生活完全统一,他已通过彻底的修行工夫转化了业力和无明,他已超越了自我的执着,与道合一。他只是简单地存在,但简单的存在是如此的浩瀚;他所有的思想与言说不是出自于大脑的想象和表现自我,而是来自于觉悟境界的展现和揭示真理。

许多思想家们在思考真理,但他们不知道真理;而觉悟的人体验了真理,思想只是他存在真理的显现。思想家们在思考人生是什么?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觉悟人生?思想家在说他们自己也没有体验过的东西,他们的理论是一种空洞的思想游戏;觉悟的人从来不说自己没有证实的东西,他的理论不过是指向真理的一个导引。读思想家的书,你只能增加你的思想,你并不能改变你的存在;读觉悟的人的开示,你不应该用思想的方式去理解它,你应该用你的存在去实现它。

也许对一个在探寻的人来说,即使是思想也能使他有所体悟;而对一个习惯于思想的人,觉悟者的指示也变成了一种思想。佛学不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世间的学问吗?科学不是已经给悟道的人以很多启示吗?

我属于哪一种人?显然我是一个“道中人”,是一个永远不会满足于“思想”的人,是一个正在探寻的人,一个已经窥见了大道奥秘但还没有充分达成最后的觉悟的人,是一个正在思想而准备超越思想的人。

正因为处于这样一个中间的位置,我能够向两头看,能够超越思想的局限而迈向更高的存在!在本文对内丹学性命问题的阐释中,我们不仅是在做历史性的学术研究,我们也试图以内在的体验和探索去发现内丹学中所可能蕴含的深刻哲理,因为我们也是人,一个思考和体验生命大道之奥秘,在平凡的生活里寻求超越之真理的人,我们不是历史的裁判者,我们无权给历史中的智慧贴标签,除了自惭达不到古人的高度外,我们只有虚心地去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对话,倾听他们对生命奥秘的神秘的“天外之音”!

在这种倾听、这种对话中,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我们逐渐领会了他们的意义,我们试图替他们用现代的逻辑性的清晰的语言表现出来。我们不是在简单地重复他们的语言,那样我们的读者将不知所云,所谓的“研究”就失去了意义。内丹学家们也许说得不清楚,说得不系统,他们没有经过现代式的学术训练;但我们今天的研究必须替他们说清楚,即使是研究精神病人,精神病学家对精神病人的研究也都将是系统的清晰的,更何况我们研究的是古人的大智慧呢?在研究中我们提升了自己,也深化了古人,这就是我所讲到过的“主客交融,古今对话”的研究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