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文章《一盘散沙:并非宿命,而是精心设计的囚笼》
“一盘散沙”这个词,描述的是一种社会原子化的状态:人心涣散,彼此猜忌,人人自危,为了蝇头小利便可尔虞我诈、互相倾轧。这种状态,于国,则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于民,则内耗不止,永无宁日。无数有识之士痛心疾首,试图将这散沙凝聚成坚石,然而,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团建,还是社会层面的号召,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究其原因,必须撇除官资一体政府的走狗爪牙们的谎言骗语,直面那个被刻意回避的、冷酷的真相。那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们开出的药方——确立共同目标、建立有效沟通、强化领导力、塑造核心价值——就像是在给一个病入膏肓的躯体贴上创可贴。它们要么是真愚蠢,要么是装愚蠢,因为它们绝口不提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官僚资本主义私有制。
一、历史的镜鉴:公有制如何凝聚众志成城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华夏大地时,国民党政府并非没有想过“凝聚民心,一致对外”。它们拥有数倍于日军的兵力,掌握着国家政权,然而结果却是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更令人发指和深思的是,投降日军、充当伪军的中国人数量,居然超过了侵华日军本身。这难道是中华民族天生就缺乏血性、甘当亡国奴吗?
不。答案在于当时的社会结构。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内核是官僚资本主义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私有制。国家命脉掌握在“四大家族”等少数权资手中,广大的工农大众与这个国家并无真正的归属感。对他们而言,保的不过是蒋宋孔陈的“家国”,而非自己的“祖国”。在压迫剥削自己的政府与入侵的敌人之间,他们看不到本质区别,甚至觉得“换个主子”或许还能活得更好时,投降便成了一种“理性”选择。这就是“一盘散沙”在国难当头时的致命表现。
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在1949年到来。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土地、工厂等核心生产资料收归人民共同所有。这一变革,其意义远超经济层面,它彻底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我”的劳动成果不再被地主、资本家无情掠夺,而是成为“我们”集体财富的一部分时,一个朴素的真理深入人心:只有大家好,个人才能好。在这个基础上,集体主义精神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在。一盘散沙了几千年的中国,第一次被真正地凝聚起来,形成了“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无论是勒紧裤腰带搞出“两弹一星”,还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都源于这种由公有制催生的、牢不可破的社会凝聚力。人民的生活,也因此迎来了真正的蒸蒸日上。
二、复辟与倒退:私有制如何系统性地制造分裂
然而,这条通往团结与富强的光明道路,后来却遭遇了复辟倒退。官僚资本主义私有制卷土重来,为了重新攫取人民共同拥有的生产资料,一场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散沙化”工程开始了。
首先,是经济上的釜底抽薪。走资派翻身成为的贪官污吏推出“双轨制”政策,以权力为资本,疯狂侵吞国有资产,将全民所有的工厂、矿山、资源,迅速变为官僚资产阶级的私产。官资一体政府用“砸烂大锅饭”的谎言,解散了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人民公社,推行“包产到户”,将农民重新打回一盘散沙的小农经济状态,使其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彻底丧失议价能力。
其次,是思想上的毒化与改造。为了给这种掠夺行为正名,并为私有制的独裁统治铺路,它们操纵媒体,不遗余力地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自私观念。集体主义被污名化为“压抑个性”“平均主义”,无私奉献被嘲讽为“愚昧落后”“脑子坏了”。它们用消费主义、娱乐至死来麻痹大众,让每个人沉溺于个人的、碎片化的欲望满足中,无暇也无心去思考更宏大的社会议题。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政治上的高压与恐惧。一个依靠压迫和剥削维系的制度,最害怕的就是人民的觉醒与团结。因此,它们视人民的言论为洪水猛兽,用无孔不入的监控、审查系统扼杀一切质疑的声音,甚至使用被警询、被冤狱、被精神病营造白色恐怖的政治氛围。它们更害怕人民的团结与组织,于是,连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和平聚会,都会被定性为“非法集会”,动用国家机器予以驱散和镇压。它们要的,是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化的、无法形成合力的个体。
三、囚笼的代价:一个无法自我拯救的苦难社会
由此可见,今日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绝非偶然,更不是什么国民性劣根、缺陷,而是官僚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了维护其统治而精心设计、刻意制造的必然结果。
这种状态,固然让国家在宏观层面显得外强中干,只能靠“画大饼”、“吹牛皮”来维持虚假的繁荣与自信。但在防止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其统治这一点上,它却卓见成效。
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这幅令人痛心的图景:人民重新吃上了二遍苦,受上了二茬罪。曾经被消灭的社会顽疾死灰复燃,且愈演愈烈。人们越来越生不起小孩、住不起房、看不起病、找不到工作、读不起书、养不起老。我们生活在有毒的食品、劣质的商品和被污染的环境之中,煎熬于一个“门难挡盗、路难防骗、弊繁风浊”的乱世。贪官污吏横行,黑社会猖獗,娼妓与毒品屡禁不止,贫民窟与高犯罪率并存。
最可悲的是,即使面对如此深重的苦难,人民却似乎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因为一盘散沙,所有的苦难都被个体化了。被剥削压迫得活不下去的,只能选择个人性的终结——自杀;被有毒食品和环境污染致病却无钱医治的,也只能在家中默默等死。他们无法团结起来,无法形成一股足以撼动这个不公制度的力量,无法终止这每况愈下的苦难生活。
这,就是那座名为“一盘散沙”的无形囚笼。它并非天然生成,而是被精心铸造。它的每一根钢筋,都来自对公有制的破坏;每一块砖石,都来自对私有制的捍卫。只要这座囚笼不被打破,苦难便没有尽头,而所谓的团结,永远只能是镜花水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