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被看见——《教师阅读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二十三)

今天进入《教师阅读那些事儿》共读的最后一站。从阅读到写作,最后一节,常老师讲的是“写作成果如何发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输入——输出链条,这是手把手地在教我们啊!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是写作者,只要愿意,总能被看见。在我,是要解决“让自己被看见”的问题。所以常老师讲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错失诺贝尔奖的故事,最为触动我的是这样一段话:

“在学术界没有所谓的私密知识。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没想法,如果研究者觉得自己的思考有价值,就需要尽快地将其写出来,并公之于众,供人们阅读,以此传播出去,否则研究者的所有工作都没有意义。”

这令我想起自己前两年写的一篇关于教学能手赛教的文章,当时是有感于听课时发现参赛选手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吐不快。然而,也只是写好存在电脑里而已。今年为选手磨课,当时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果当初我不只是自己一吐为快,哪怕只是在学校里很小的范围内交流一下,也会给讲课的老师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就可以避免了。其实,自己像这样或因不愿交流,或因懒于动笔,错过了多少有价值的想法啊!那些关于文本的理解思考,那些教法学法的经验,那些偶然的灵光乍现、设计亮点,都在一个人的沉默中消释无踪了。直到看到别人发表了类似的想法,才最多在心底说一声“我也这么想过”。

常老师说:“读完一本书,写出一篇读书笔记,如果仅仅保留在自己的电脑中,那是极大的浪费。”我就这样浪费了多少自己的资源啊!这种学习与思考上的“敝帚自珍”,其实限制了自己多样化思考的渠道,堵死了通过交流互动获得洞见的源头活水。我想,这就是自己进步不快,成果不丰的原因吧。

所以,目前首要的是转变自己的观念和心态,打开封闭的自己,破除保守思想,勇于让自己被看见。写了,就需要通过一定渠道将其发布出去,让更多人的人了解,并由此产生多样化的碰撞和新思想的激荡。

常老师还告诫我们,不管借助什么平台,自己要主动一点,多与同道互动,这是礼貌,也是扩大学习圈、快速进步的有效方法。

还要注意发文的频度。如果长时间不更新文章,别人从这里看不到新景象,得不到新收获,很快就会对你的园地失去兴趣。而这,正是我无论是过去写博客,还是现在打理自己的公众号,都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的确,如果不能养成写作习惯,什么样的平台都没有意义。写作,需要日久为功,即便没有人看见,也需要坚持。坚持,总会被看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