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写作者崛起的时代,作为教师,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文字发表意见和观点。我们写作时往往会苦于无法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常常出现逻辑不清、材料混乱的情况。在《如何针对某一主题写评述?》一文,常老师介绍了两种有助于整理思路、理清逻辑关系的写作方法:鱼骨写作法和九宫格写作法。
一、鱼骨写作法
鱼骨写作法采用的是搭骨架的方法。包括鱼头、鱼的脊椎骨、鱼肉和鱼尾几部分。鱼头就是主题句、摘要句,是文章的核心观点;脊椎骨是这篇文章的主题;鱼肉就是沿着鱼的小骨头出的内容,是支持主题的细节;鱼尾就是这段文章的结论。
鱼头是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的,要简明扼要,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要能够直击读者的生活和工作体验,回应他的相关痛点。
观点起源于自己对所有研究事物的观察,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宏观层面,在尽可能广阔的事业范围内了解事物的概况;二是中观层面,从尽可能多的视角对研究事务收集多样化的信息;三是微观层面,即在综观全局分析不同角度之后找到关键点,将其提炼为本文的观点。
画鱼骨图分为四个步骤:
1.画出鱼头,写下研究主题。
2.画出脊椎骨,确定写作主线。然后依次画出代表文章几个层次的小骨头,写出每个层次的核心词语。然后再进一步思考,要从几个角度来阐述这些层次以及需要特别提到的点或者关键词,包括故事、案例等等。
3.归纳总结,形成相应结论,画出鱼尾。
4.根据主题和小骨头所示层次思考行为顺序和逻辑整理出文章大纲。
5.在每个部分进一步补充完善细节。
二、九宫格写作法
九宫格实际上是一个发散思维的工具,将主题置于中心位置,将在这个主题下所能联想到的信息或问题尽可能多地写出来。
1.利用九宫格搜集素材。
依据主题给九宫格填写问题不能太过随意,问题可以分为基础问题和“铲子”问题两大类。
基础问题主要是为了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基本素材,是针对具体的事实提问的,答案都是确定的。
而“铲子”问题则是为了对主题则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延伸出去的问题,其中往往加入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会因为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感受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
“铲子”问题决定了文章的好坏,要让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翔实、生动活泼,首先就要在问题的具体化上下功夫。
2.依据问题整理信息。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找寻相关素材,然后将这些素材加以整理,变成有价值的信息(问题的答案),填入九宫格。
这些信息包括两类:与自身经验相关的“内部信息”、自身以外的“外部信息”。内部信息是自己对主题的感受,想法,要用尽可能清晰的语言来表达,避免使用笼统模糊的感叹语。外部信息则需要通过相关关渠道去获取,比如网络搜索、书籍杂志、新闻报道等等。自身经验也是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整理信息的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要遵循三个原则:文字简单、语句简短、语言具体,尽量少用专业抽象的语言。
3.将问题的答案组合成文。
行文要体现逻辑关系,常见的格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结论优先的写作格式:“结论是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给出具体的例子——对文章进行总结”。
二是列举式的写作格式: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点名文章所要列举的信息数量,然后逐条进行组合。
3是故事性的写作格式:用情节吸引读者。
无论是鱼骨图还是九宫格都是训练思维、整理素材的好方法,能够让我们的写作高效且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