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米尼和罗马的睿智圣伊夫教堂

  博罗米尼和罗马的睿智圣伊夫教堂



博罗米尼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仅仅想成为一个模仿者,我就不会加入这个职业。”


而1642年开始设计建造的睿智圣伊夫教堂(Sant'lvo alla Sapienza)就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


这座教堂建造在纳沃纳广场旁的原罗马大学中庭内,立面以凹凸交替变化构成极有韵律的动感效果:正面入口呈大凹形,与两侧文艺复兴时期的拱廊自然地融为一体;其上的穹顶鼓座部分则向外突出:再向上,穹顶采光塔的壁面又向内凹陷,如此一呼一吸;最后,这种交替运动以一个螺旋向上的尖塔趋入无限。


如此千变万化的曲面造型打破了原本宁静的文艺复兴中庭空间,使之充满了巴洛克的动感。


在教堂内部,三个半圆形壁龛和三个梯形壁龛交替出现并与中央空间相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连续整体。


这种融合关系一直越过檐部延伸到穹顶鼓座,并最终在采光塔中融为一体。


位于罗马大学的睿智圣伊夫教堂(S. Ivo della Sapienza)建于1642年,建筑师波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才能。


巴洛克大师博罗米尼曾于1632年主持罗马大学校舍的施工,后于1642~1650年独立设计教堂,其间方案经过反复修改,最终于1660年落成。


立面嵌入由吉奥卡莫·德拉·波尔塔设计的狭窄的庭院中,构成一个半圆型,在立面的后面是一个圆顶,位于高高升起的平坦基座上,顶上是螺旋形的天窗。


教堂的中央空间呈开放形,与拱点、壁龛和阳台连成一体,这样留下来的墙面很有限。


轮廓设计延展与收缩得当,看起来十分通透。


而此种表面上充满动势实则稳固的效果,基于其精致的几何计算。


在当时,甚至同时代人也很难“读懂”这一建筑,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地寻求对于这一平面设计或古怪天窗的新解释,后者甚至被解读为巴别塔。


但也有持实用主义观点的反对派,他们认为这一建筑的圆顶由六个帆状拱顶构成,因此,如此复杂的外观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教堂位于一个长方形庭院的一侧,三面环绕双层拱廊。


建筑平面呈六瓣花朵形状,其轮廓脱胎于两个叠加的等边三角形,隐喻六角形的“大卫之星”。


室内由此形成6个凹室,转折处设有科林斯壁柱,其上以肋券支撑花瓣式拱顶,富有韵律感。


圣坛设于入口对面,轴线感相对弱化,主要以交替起伏的弧面来营造奇妙的动态效果。


穹顶上开设6扇高窗,保证室内光线充足,整齐排列的六角星和小天使装饰强化了主题。


建筑主要采用砖和灰泥砌筑,通体保持洁白。


外立面忠实反映了室内空间的形态,屋顶上的采光亭以6组双柱支撑,周边环设6个卷涡,其尖顶呈上升的螺旋形,充满雕饰,可能隐喻《圣经》中巴别塔和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灯塔。


因此,不得不说1642年建造的睿智圣伊夫教堂同样也是博罗米尼的代表作之一。


简单来讲,这座教堂与其他的教堂在外观上就有着明显的差异,传统的教堂大都是十字架架构,而圣伊夫教堂则另辟蹊径,采用正三角形平面为结构。


毕竟,在任何时候,一个好的建筑,让人看上去就舒心的建筑,是所有的建筑元素都可以融为一体的。


柱子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支撑,那只是满足了一般建筑的功能性需求。


因而,无论是柱子还是天花板,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且,当柱子不再满足于自身的功能性需求,而是有了装饰性需求,那么建筑才会成为一门艺术,否则和山顶洞人挖个坑盖个房子并没有本质性区别。


博罗米尼终其一生一直在想办法证明自己,但可能是因为他的性格原因,导致他时常碰壁。


因此,他才会如此说:“如果我仅仅想成为一个模仿者,我就不会加入这个职业。”


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作为同样是巴洛克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位建筑师,只比贝尼尼小了不到一年,也更是其一生的对手。


之后,他眼睁睁看着一生的对手贝尼尼越来越吃香,他的心中就愈是不甘心与不平。


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或许和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博罗米尼出生于石匠世家,出身卑微,似乎一生都难以释怀这点。


年轻的时候,他曾在亲戚卡洛·马代尔诺的工作室里做一名石匠,遇见了贝尼尼。


贝尼尼是当时的一个天才,年少成名,这引起了博罗米尼的嫉妒。


因此,博罗米尼对贝尼尼甚为反感。


当时,教皇英诺森十世曾委托博罗米尼担任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的改造任务,这是一座罗马城内最为重要的一座教堂,是古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建造的第一座教堂,因此有“全世界天主教堂之母”的美誉。


1653年,博罗米尼又受到了英诺森十世的委托,接手位于纳沃纳广场西侧的圣阿涅塞教堂的设计任务,当然并不是全部的设计,他只是对其稍作调整,主要工作是立面设计。


然而在1655年,英诺森十世去世了,接任的教皇亚历山大七世是一个偏爱贝尼尼的人,因此博罗米尼手上的几个主要任务,包括圣阿涅塞教堂都被夺走了,给了其他人。


实际上,在英诺森十世期间,贝尼尼就受到了教皇的重用。


由于贝尼尼性格开朗,玩得开,人际关系处得不错。他曾为生活在奎里纳莱山上的耶稣会新信徒修建了圣安德烈教堂,与亚历山大七世也保持了较为良好的私人关系。


因此,新任教皇上来后,贝尼尼便迎来了自己的另一个高光时刻。


反观博罗米尼,他的人生越来越昏暗,总觉得郁郁不得志。


就这样有如被剥夺了灵魂的世界中,他又继续苟延残喘了十几年,最终于1667年自杀。


按照遗愿,博罗米尼死后被埋葬在他最敬爱的老师和朋友马代尔诺的墓旁。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博罗米尼所信任的朋友,恐怕也就是他年轻时曾跟随过的马代尔诺。


早年,当贝尼尼被乌尔班八世邀请过来接替马代尔诺的工作后,博罗米尼就十分不爽。


首先,贝尼尼抢了马代尔诺的风头,其次,这位新来的建筑师看起来对于建筑的实践技艺一无所知,博罗米尼觉得这位“天才”完全配不上这个身份。


博罗米尼始终认为,自己是贝尼尼的前辈,如果说有人可以继承马代尔诺的衣钵,那无疑就是自己。


或许,博罗米尼的天才若是换一个环境,可以迎来更为杰出的作品,但他很不幸地活在了与贝尼尼一起的时代。在贝尼尼这般太阳的照耀下,他确实被掩盖了很多的光芒。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建筑简史及美术史和外建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