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四喷泉圣卡洛教堂
四泉圣嘉禄堂也被称为四喷泉圣卡洛教堂,是一座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天主教教堂。
它由建筑师博罗米尼(Borromini)设计,修建于1638年至1641年,这是唯一一个于博罗米尼晚年才动工的建筑。
这座教堂位于十字路口,因为四面四个喷泉,所以叫四泉圣嘉禄教堂,也是四喷泉圣卡洛教堂。
四泉圣嘉禄堂为巴洛克风格建筑的杰作,是奎利那雷山上巴贝里尼枢机主教建筑群的一部分。
教堂坐落在菲利斯路和皮亚路交界处的狭小地基上,因此设计了十字平面和不平常的凸凹形的正立面。
整个教堂面积奇小,总体积只有圣彼得大教堂圆顶上的一根大梁那么大,但博罗米尼却能使这么一个小空间成为一座活泼的巴洛克艺术殿堂。
他偏爱椭圆形和波浪状的建筑形式,拒绝直线,在空间的透视处理上极有天分。
因此,如果说贝尼尼是巴洛克艺术全才的话,那么单就建筑艺术而言,比贝尼尼小一岁的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15991667)则堪称是杰出的代表人物。
因为,他的作品以前无古人的大胆想象创造了全新的建筑空间形象。
博罗米尼出身石匠家庭,青年时代曾经追随马代尔诺,并协助贝尼尼建造圣彼得华盖。
1634年,他第一次独立获得建筑设计任务——罗马的四喷泉圣卡洛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与贝尼尼设计的奎里纳尔山的圣安德烈教堂相距不到200米,但建造时间更早一些。
并且,这件作品“一炮打响”,成为意大利巴洛克建筑艺术最高水平的象征。
这座教堂非常小,人们总是拿它的尺寸与圣彼得大教堂支撑穹顶的柱墩作比较。
教堂内部的空间主体是一个纵向的椭圆形,纵轴前后各附有一个半圆形空间用作入口和圣坛,横轴左右两侧则各接一个较为扁平的半椭圆形,如此在内部形成拉长的集中式形式。
与同样采用椭圆形平面的奎里纳尔山的圣安德烈教堂相比,贝尼尼设计中各部分轮廓都较为鲜明,基本上还保持着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空间完整性。
但是博罗米尼的做法完全不同。
圣卡洛教堂组成内部空间的几个部分彼此之间并没有明确加以区分,而是相互融为一体,并环以拥有连续不间断檐部的柱廊,墙壁也呈连续波状起伏弯曲,由此形成一种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空间:它既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理性的充满秩序和均衡的空间:也不同于哥特教堂内激烈对立和明确运动的空间;它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活动中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运动,但它却时刻变化着节奏和方向。
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秩序和等级,但它们却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甚至连穹顶也与主体空间完全融合,由下至上,融会贯通。
因此,抬头望去,穹顶由于“透视”而显得无限幽远,而在采光塔中,外部空间正拼命地试图挤进来,使它的墙面不由得向内凹入。
不过,教堂临街的西立面建造于30年后。
它也极富动感,上下墙面仿佛波浪起伏。
其中下层中央开间向外突出,两侧向内凹陷,檐部连成一条波浪线:而上层三个开间均是向内凹陷,中央恰好形成一个小露台。
如此一种将建筑、雕刻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给建筑表面带来了强烈动感,在罗马狭窄与拥挤的街道中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这座教堂的主事非常喜欢这座建筑,由衷地赞叹道:“世间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座与之相似的建筑。”
因而,作为委托人所能给予被委托人的最高评价莫过于此了。
这座四喷泉圣卡洛教堂所在的十字路口每个街角各有一座喷泉,故此得名。
这四座喷泉是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Pope Sixtus V,1585-1590年在位)放置在这里的,用以标示即将兴建的菲利斯大道(Strada Felice,现为“四喷泉大道”Via delle Quattro Fontane)与皮亚大道的交叉路口。
皮亚大道一端连接皮亚城门(Porta Pia),另一端则是罗马教皇的奎里纳尔宫;而菲利斯大道则计划要将大圣母玛利亚教堂与波波洛城门进行连接。
“菲利斯”是雄心勃勃的西克斯图斯五世的本名。
这位教皇立志要改变中世纪罗马混乱无序的城市面貌。
当时的罗马城区面积比罗马帝国时期的缩小了许多,人口仅仅只有10万人左右,密密麻麻的住宅拥挤在台伯河边。
因此,西克斯图斯五世希望通过建设包括菲利斯大道在内的一系列新大道,把基督教早期零散修建的几座主要的教堂、宫殿用轴线连接起来,以此重新组织罗马的城市秩序。
尽管因为在位时间极为有限,许多宏伟的构思都未能够来得及实现,但是西克斯图斯五世的这种大刀阔斧的城市更新设计做法却奠定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巴洛克新罗马的基本格局,以此有别于以向公共广场凝聚为特点的古代罗马和混乱无序的中世纪罗马,他因此被称为第一位巴洛克城市规划师。
此后,他的影响将特别明显地体现在日后巴黎、华盛顿等城市的规划建设上。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建筑简史及美术史和外建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