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名称使用别称)
01 活着
郭奶奶见外嫁的孙女来探望她,便用尽全身力气,
从躺着的硬板床上坐了起来。
眼睛早就不好使了但耳朵还行,听声音能辨别的出是孙女,
还没张口说话,眼泪便吧嗒吧嗒得向下掉。
哽咽着说,“玲儿呀,给你爸和你叔说说送我回老家吧,我不想死在广州。”
这句乞怜的话就像一颗救命稻草,拼了命的想要去抓住它。
02 出租屋
这是一间不足20平的小房子,
位于一楼楼道最里面的一间,
只有一个小窗户光线很暗,阳光根本照不进来。
环境显得有些阴霾,潮气加杂着厕所的味道让人感觉浑身不舒服;
厕所没有门正对着厨房,说是厨房其实是2平米大小空地,
一个油腻的板子搭在几个砖头上,板子下面放着个煤气瓶。
隔壁木板床占了大半个房子,床对面的墙角下堆放着一些杂物,
上面有一条绳子吊着角钉在墙上,绳子上挂着几个衣服。
白色的墙面被油烟熏得一片片的黢黑。
就这样的房子,房东每个月收租150块钱还不想让她住,
赶了几次没赶走,便时不时过来瞅瞅,其实就是担心年龄大了,
万一哪一天走了,以后这栋楼就不好租了。
03 随迁老人
媒体上常有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新闻,对于随迁老人的生活状况很少被人关注。
事实上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大城市中,还有一群随迁老人,他们跟随自己的儿女来到打工的城市,
大多数是为了帮儿女照看小孩,年级轻些的在空暇时打点散工,或者捡点纸皮易拉罐补贴点家用。
等油尽灯枯干不动了,不能赚钱又一身病痛的时候,多多少少会被儿女嫌弃,送回老家吧没人照顾还怕邻居戳脊梁骨;
留在城市里吧孩子们本身过的就不好,孩子赚不到钱,老人就没得钱使。
郭奶奶属于后者,过了年儿就整90了,她有4个孩子,
儿子排前三老四是闺女,随孩子们来广州有20年了。
前些年身体硬朗还干得动,自己照顾自己不在话下,近几年身子骨日况愈下,看东西越来越模糊。
有一次去市场买菜,被市场门口档机动车的门档绊倒了,从此就再也没有走出过100米开外的地方。
春节前腰部突然疼痛,已经有2个月下不了床,房间门更走不出了。
这几年老四一直陪着她住,闺女在身边好有个照应,闺女贴心,也有个说话的。
老四带母亲去区的医院看过医生拍了个片,医生说是肾结石。
要换做年轻人这便不是什么大病,做个激光碎石就行了。
但郭奶奶近90岁了医生硬是不收,让她去市里的大医院去看看。
医生担心,这么大年龄了万一有什么闪失,
即使不出现医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受影响。
给开了点止疼消炎的药便回去了。
老四给三个哥哥打电话问要不要去市里,没有得到明确回复,都说再看看吧。
再看看吧?
看什么?托着能把病托好?
显然不能。
那去市里的大医院不就有希望了吗?
行不行总要去试一下吧?
试,也是要花钱的。
在一线城市的医院哪怕是最普通的病,只要在医院住上个把星期,没有万儿八千的解决不了问题。
如果出现个什么意外进了ICO,那每天便是以万为单位来计算了。
钱谁来出?哪个儿女能出得起这个钱?
这才是几个儿女都不敢支声的原因。
老太太回去之后便无法进食了,吃不进去饭,
只能喝菜汤。这样耗了一个月明显瘦了一圈,精神头也所剩无几。
04 回不了乡的人
郭奶奶的儿女们来广州有20个年头了,一直在电子厂打工。
20年前内地人能进电子厂,绝对是件值得羡慕的事儿,比内地的工资待遇要强很多,而现今在工厂上班确早已没有了优势。
工厂效益不好,又赶上了3年的疫情,没倒闭已经是万幸了。
老大算好的,干了半辈子总算在广州买了一套房,前几年刚把房贷还清。
但后来折腾了几次生意都以失败告终,一把年纪了欠了几十万的外债,两个女儿出嫁时都没到场。
还有一个上高中的儿子要花钱,本该享福的年纪却整天都要拉满弓;
看望郭奶奶的玲便是老大的大女儿。
二儿子去年在电子厂工人的岗位上退休了,他们夫妻俩选择回老家,两口子干了大半辈子买满社保,
现在两个人每个月能拿到手小5000块的退休金,回老家花那过得是相当可以了。老二算是最舒服的一个。
老三还有2年才到退休年龄,工作的那家工厂从开始的红红火火,到现在也频临倒闭了,生意好的时候有2000多员工,现在只剩下200多人。
其实厂子已经没啥生意做了,每天都有供应商上门要钱,员工的心也都散了,做出来产品横竖都有问题,
但老板不想宣布倒闭,倒闭就要清算,厂子那块地皮还很值钱,如果被拍卖了赔偿员工或者偿还供应商货款,
就有点不情不愿,就这样耗着,能耗死几个供应商是几个,能耗走几个员工是几个。
但遇到像老三这种跟着厂子干了大半辈子,眼看着到退休年龄的,无论怎么着都是不会走的。
一是对公司倒闭还有点念想,如果公司倒闭多少还能分点赔偿金,如果公司这一直这样耗着,
自己就陪着耗,年龄大了走出去也没有几个公司会要,图得还是公司那份社保。
闺女是老幺,也在电子厂上班,休息的时候去饭店打散工刷盘子洗碗。
老公前些年和她在一个厂子,在员工餐厅做厨师待遇还不错,
后来和负责人发生矛盾吵了一架之后便回老家了,俩个人名誉上是夫妻,有很多年没在一起了。
两口子有一个女儿,初中没上完就出去打工,在北京一家美容院上班,性格外向,会说话有眼力架,挺受老板喜欢的。
儿子的性格和闺女相差很大,内向怕见生人,即使放假休息也躲在出租屋里不出门,小30了也没交到女朋友。
过年回家的时候托媒婆介绍过一个,女方离过婚带着一个小孩子,见过面之后,对方说他思想不成熟孩子气太重,没被看上。
这几年因为疫情回不了家,也就没再介绍了。
这就是郭奶奶4个儿女的情况,不去市里看医生最终还是钱闹的。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母亲生命和钱之间只能选择妥协。
4个孩子也都成了爷爷辈的,他们连自己都没能力照顾好,哪来的精力去照顾别人,包括自己的母亲,这就是现实!
玲儿去的时候姑姑老四不在,过春节酒店生意好缺人,老四也闲不住去便去帮忙了,也好赚点钱弥补假期这个月的花销。
郭奶奶身体很弱但思维还是清晰的,玲听奶奶自顾自的说了一阵子,流着眼泪走出了屋。
05 愿老来无灾,老来无忧!
打电话劝说爸爸、叔叔、姑姑带奶奶去市里看病?有用吗?
她知道自己并不能改变什么,自己是出嫁的孙女,
有属于自己的家庭有属于自己的压力,父辈的经济情况一个比一个糟糕还接济不过来,何况是奶奶辈。
走出那狭窄的城中村,俨然是大城市的霓虹闪烁,一番张灯结彩的过年的气氛,
在那拥挤的城中村中到底有多少个像郭奶奶这样,因一个小病而无奈等死的随迁老人?
入不进的城市,回不了的乡,除了一些青壮劳动力,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随迁老人。
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 更希望有一天她们能老来无灾,老来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