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进行时,我发现“学生能熟练解题却不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纸上谈兵”现象尤为突出。比如小数除法能精准计算“15.6÷1.2”,却算不清“买3.2千克苹果花24元,每千克多少元”;能准确找出20的因数,却想不到“分18块饼干(非1块或18块)有几种分法”;能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却设计不出简单的对称书签图案。这种“知识与生活脱节”的问题,暴露出日常教学中“重解题技巧、轻应用感知”的短板。结合期中复习与模拟考试,我将从“问题溯源、改进方向、后续实践”三方面展开复盘,力求破解这一困局。
一、“纸上谈兵”现象的根源:教学中“两个脱节”的疏漏
回顾日常教学与期中复习答题情况,我发现学生难以联结知识与生活,核心源于教学环节的“两个脱节”:一是知识导入与生活感知脱节。讲解“倍数与因数”时,直接从“找12的因数”切入,用抽象数字让学生记忆“因数是成对出现的”,却未先让学生经历“分文具、分水果”等真实分物场景——学生知道“6是12的因数”,却不理解“分12块糖每次分6块,正好分2次”就是因数的现实意义,导致考试中面对“鸡蛋拿取”类情境题时,无法将“拿法”与“因数”关联。二是习题训练与真实需求脱节。课后练习多为“纯数字计算题”(如“4.8÷0.6=?”)或“简化情境题”(如“王老师买笔花了多少元,求数量”),缺少“需要决策、需要取舍”的真实生活任务。比如复习“小数除法”时,可尽可能设计“超市两种牛奶,A款1.5升12元,B款2升18元,买哪款更划算”这类需要对比的问题,因为当学生习惯了“直接套公式计算”,考试中遇到“需要先分析需求再计算”的题目,他们便无从下手。
二、破局方向:重构“生活—知识—应用”的教学逻辑
基于期中复习暴露的问题,后续教学需打破“先讲知识再练题”的传统模式,构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闭环,让知识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在知识导入上,用“生活困惑”替代“抽象例题”。比如在新知识点教学前,提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难题”,以学生的真实困惑为导入素材。比如讲“轴对称和平移”时,先展示学生提出的“妈妈剪窗花只剪了一半,怎么补全”“书桌抽屉推拉时,抽屉的运动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再引出“轴对称”“平移”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是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非单纯应付考试。其次在习题设计上,力求从“单一计算”转向“任务型应用”。比如将课后练习和复习题改造为“生活任务单”,融入“选择、规划、设计”等真实元素。针对五年级上册的重点知识,设计三类挑战任务:1、决策类任务。比如小数除法:“周末去公园,打车3公里内起步价10元,超过3公里每公里2.5元,从家到公园5.6公里,带20元够吗?”2、 规划类任务。比如倍数与因数:“班级要办联欢会,买相同数量的气球(2元/个)和彩带(3元/卷),预算50元以内,最多能买多少套?”3、设计类任务。比如轴对称和平移:“用轴对称设计班级‘图书角’的标识,再用平移画出3个相同标识,贴在书架侧面,画出设计图并标注平移方向和距离。”
三、后续实践:让“应用意识”融入每节数学课
期中复盘不是终点,而是调整教学的起点。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计划从两个细节入手,让知识应用成为学生的本能:一是每节课留5分钟“生活联结”时间:讲完新知识点后,不急于做练习题,而是让学生轮流说“今天学的知识能帮我解决生活中的什么事”。比如学完“小数除法的验算”,让学生说“买东西时算完单价,怎么用验算确认商家没算错钱”,让知识与生活的联结成为课堂常态。二是期中复习变“刷题”为“生活闯关”:下次复习时,不再用套卷让学生刷题,而是设计“超市小管家”“班级设计师”等闯关活动,每关都是一个需要用多知识解决的生活任务(如“用小数除法算商品单价、用倍数因数规划采购数量、用轴对称设计购物清单封面”),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串联知识、学会应用。
此次期中复盘让我深刻意识到:数学不是“纸上的数字游戏”,而是“生活中的解决工具”。破解“纸上谈兵”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做更多题,而在于让他们看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当学生能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才算真正学会了数学。教学相长,为此不遗余力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