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南沟山水也有情
迁徙的尘埃
那辆破旧的东方红拖拉机驮着全部家当,在六盘山褶皱里颠簸了整整三天。爷爷说我们从山西大柳树迁徙而来,这也是第三次迁徙,像候鸟追逐水源般执着。当车斗里最后一口粗陶水缸在暮色中碎裂时,我望见远处山崖上倒悬的冰瀑闪着蓝光——那是我与山泉的初遇。
“水脉在胶泥土缝里走迷宫呢。”父亲用铜烟锅敲击青石,把耳朵贴在地脉上倾听。晨雾未散,他裹着褪色羊皮袄的身影已隐入沟壑,腰间晃荡的军用水壶与铜铃铛叮当作响。我们循着冰凌消融的轨迹,在苔藓覆盖的岩壁上找到第一眼活泉。汩汩清流从龙胆草根部渗出,母亲用红绸带系住泉眼,像给新生儿系上长命锁。
涝坝春秋
涝坝是山神遗落的铜镜。每年七月暴雨后,全村人举着火把守夜,看浑浊的山水如何在月下沉淀成翡翠色。父亲用竹竿测量水位时的神情,比私塾先生打算盘还要虔诚。那年大旱,我亲眼见他用麻绳把自己吊进干涸的坝底,在龟裂的淤泥里挖出最后三桶泥浆水。
“水比油金贵。”母亲总把这句话绣在补丁摞补丁的门帘上。她发明了“三蒸水”:头道水煮饭,二道水洗衣,三道水喂牲口。灶台上的陶罐永远蒙着细麻布,过滤着生活的粗砺。最自来水的乡愁奢侈是除夕夜,父亲会从梁上取下珍藏的雪水,给每人碗里斟上指头深的一汪。
井卦玄机
打井队来的那天,杨南沟的整个山沟都在战栗。钻头啃食岩层的轰鸣声中,先生捧着罗盘绕场九周,在东南角埋下五谷与铜钱。当第十根钻杆深入地下时,井壁突然渗出细流,在探照灯下划出银色弧线。老井匠说这是“龙涎”,要童子用葫芦瓢接第一捧。
新井落成那天,井台四周插满野山桃枝。父亲让我在井栏刻下“醴泉”二字,笔锋却总被水汽洇散。十米深的井绳要摇三十六圈才能触到水面,辘轳转动的吱呀声里,我数清了母亲鬓角的白发。井水冬暖夏凉,夏天浸着沙瓤西瓜,冬天温着黄酒,成了山沟里的活日历。
水窖星图
扶贫干部带来的水泥惊动了山神。父亲蹲在施工图前抽了整夜的烟,黎明时突然用烟灰在图纸上画出北斗七星的形状。七座水窖依山势排列,窖口用青石砌成莲花状。暴雨来时,山洪顺着陶制引水管注入窖中,经过三层过滤池,最终在窖底凝成墨玉。
开窖那日恰逢霜降,水面漂浮着金黄的栎树叶,像一封来自秋天的信笺。父亲舀起半瓢水对着日头细看,忽然老泪纵横——水里游动着细若银针的盲鱼,这是活水才有的灵物。来年开春,窖水浇灌的杏树林开出淡粉的花海,远看像山神披上了锦缎。
坝上日月
父亲用卖药材的钱承包荒沟时,村里人都说他疯了。他带着地质锤在山崖上敲打半月,最终在页岩夹层里找到天然坝基。施工那天,八十岁的老石匠唱着《夯歌》指挥后生们垒石,每块条石接缝处都抹上糯米灰浆。蓄水那夜,月光在坝面铺就银河,父亲独坐6吹埙,曲调随着水波漾满山谷。
如今水库倒映着百亩梯田,春种时水面漂满云影,秋收时浮着金黄的麦芒。闸门开启的刹那,清流顺着陶管奔向每块菜畦,像无数银蛇在月光下游走。父亲总说听见水在管道里唱歌,那调子和当年打夯的号子一模一样。
自来水的乡愁
通水仪式上,不锈钢水龙头流淌出的透明液体让老人们不知所措。母亲坚持用新水煮了三遍茶壶,说城里来的水“没魂灵”。我书房里始终摆着那只祖传的铜茶吊,偶尔从山泉打回的水在壶中沸腾时,会发出清越的凤鸣。
深夜里,自来水管的滴水声总让我惊醒。那些与山泉相伴的岁月在记忆里愈发清澈:父亲测水位的罗盘在月光下泛着幽蓝,母亲系在泉眼的红绸早已化作春泥,水库里的盲鱼依然在某个维度游弋。科技检测报告说山泉含锶量超标,可我的身体里分明流淌着那些未经驯化的水分子。oy
清
明回山祭扫,见老井台爬满忍冬藤。拨开藤蔓俯身倾听,井底传来熟悉的回响,恍若童年时那只沉入深潭的铜铃,依然在时光深处轻轻摇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