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04
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
5/6
原文: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以味发于气(此处当补入“,阴病发于肉”——译者注),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转”当为“搏”——译者注)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转”当为“搏”——译者注)则为瘖;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原文译文对照:
~~~~~~~~~~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五脏之气行失调,各有所主之病证:心气不舒主嗳气,肺气不利主咳嗽,肝气郁结主多语,脾气不和主吞酸,肾气衰惫主呵欠。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六腑之气行失调,各有所发之病证:胆气抑郁不舒,发作为易怒;胃气失和降、气逆,发作为呕吐、气逆;大肠气虚则传导不固、小肠气虚则清浊不分,二者皆发作为泄泻;膀胱气虚则不能约束,发作为遗尿;下焦气行失利则水道不通,发作为水溢皮肤的水肿病。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饮食五味入胃后,会各自归向与其五行属性相同的脏器:酸味属木先入肝,辛味属金先入肺,苦味属火先入心,甘味属阴土先入脾,咸味属水先入肾,淡味(极薄之甘味)属阳土先入胃。这就是五味各有其所喜于先入之脏。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五脏精气相并于一脏(气虚之脏)所化生的实邪,各有其所主之病证:五脏精气并于肝,则因肝气抑郁而情志忧虑;五脏精气并于心,则因心气有余而情志过喜;五脏精气并于肺,则因肺郁胸窄而情志悲戚;五脏精气并于肾,则因水盛气衰而情志恐惧;五脏精气并于脾,则因痰盛中虚而情志畏怯。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脏随其不同的天然属性,而各有其所厌恶:肝属厥阴风木,其性喜生发,与自然界之风气相通,故肝脏易受外界风气所感,肝主筋,感则伤筋,故肝脏厌恶风吹过度;心属少阴火,其性常动不休,与自然界暑热之气相通,故心脏易受外界热气所感,心主脉,感则伤脉,故心脏厌恶高温过度;肺属阳明燥金,其性本寒,与自然界之寒气相通,故肺脏易受外界寒气所感,肺主皮毛,感则毛孔闭合、不能出汗、引起烧热,故肺脏厌恶寒冷过度;肾属太阳寒水,其性喜润,故肾脏易受外界燥气所伤,肾主骨,感则伤骨,故肾脏厌恶干燥过度;脾属太阴湿土,其性与自然界之湿气相通,故脾脏易受外界湿气所感,脾主肉,感则伤肉,故脾脏厌恶湿度过大。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脏各有其所化生的水液:心脏主管化生汗液,肝脏主管化生泪液,肺脏主管化生涕液,肾脏主管化生唾液,脾脏主管化生涎液。以上是人体之五种水液的来源、出处。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种因劳累过度而造成的损伤:用眼过度(阅读)就会劳心过度,心主血脉,故久视伤血;人躺卧过度则心肺肺循环过于缓慢,肺主气,故久卧伤气;静坐过度则脾脏运化会过于缓慢,脾主肉,故久坐伤肉;站立过度则腰肾劳损,肾主骨,故久站伤骨;活动过度则肝胆劳损(肝为疲极之本),肝主筋,故久行伤筋。以上是五种过劳所能导致的人体损伤。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味在人体各有其归入路径:酸味经肝脏而入筋,辛味经肺脏而入气,苦味经心脏而入血,咸味经肾脏而入骨,甘味经脾脏而入肉。以上是五味在人体的归向。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对饮食五味的自我制裁(节制):筋受病,发作为挛缩不舒者,不宜食用酸味,因酸主收敛;气受病,体现为过度发散者,不宜食用辛味,因辛主发散;骨受病,体现为酸软乏力者,不宜食用咸味,因咸主软化;血受病,体现为过度粘稠者,不宜食用苦味,因苦主燥化;肉受病,体现为肥湿臃肿者,不宜食用甘味,因甘主湿滞。即便嘴馋欲食,也不可多吃,必须自我节制。这就是“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以味发于气(此处当补入“,阴病发于肉”——译者注),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脏有阴阳之分,其发病各体现于人体之不同组分及不同季节:肾阴受病会发作于骨骼系统,心阳受病会发作于血液系统,因饮食味道而受病会发作于气行系统,脾阴受病会发作于肌肉系统——总体而言,阴脏受病发作于骨肉,阳脏受病发作于气血。阳虚则不能胜阴,故阳虚为病则发作于冬季(阴季);阴虚则不能生阳,故阴虚为病则发作于夏季(阳季)。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转”当为“搏”——译者注)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转”当为“搏”——译者注)则为瘖;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邪扰五脏所造成的病形:阳邪入于人体阳分,则阳盛热极,发作为狂证;阴邪入于人体阴分,则血脉凝涩,发作为痹证;若邪气进入人体阳分,与人体正气(免疫系统)相搏斗,则会发作头痛、眩晕等头部病证;若邪气进入人体阴分,与人体正气(免疫系统)相搏斗,则由于五脏皆有经脉循经喉咙,故会发作瘖哑证;病邪自人体阳分深入人体阴分,则因阳气敛降之故,患者之病状会体现为情绪平和、安静;病邪自人体阴分出离而进入人体阳分,则因阳气上逆之故,患者之病状会体现为情绪激动、好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脏各有其所内藏的精神情志:心脏内藏人的神智、思维;肺脏内藏人的魄力、格局;肝脏内藏人的灵魂面貌,即人的追求、原则、价值观等;脾脏内藏人的谋划、韬略;肾脏内藏人的精气、毅力与意志。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五脏各有其所主职司:心脏主营全身的血脉运行;肺脏主营全身的皮肤、皮膜、表膜、壁膜等表面覆盖组织;肝脏主营全身的筋膜、筋腱、韧带等系统之健康;脾脏主营全身肌肉之健康,肾脏主营全身之骨骼健康。
~~~~~~~~~~
老黄历择吉,2025.6.26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503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505
推荐2:2023~2025年老黄历通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