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 积善兴家

715 积善兴家

                      ---从“余庆余殃”看家风传承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好家风既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底色,也是社会文明传承的微观载体,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隐形支撑。

                            ---题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厨房“办公”的我,忽然听到了爸爸念叨的这句话,决定用这份美好心情带来的福利写点关于“好家风”的文字。

        不知不觉中,一家人的聚会自然而然地定在了每周六。大家都会安排好各自手中的事务,从不同场域赶至爸爸妈妈家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见面絮叨,聊家常,汇报着各自岗位的一周工作。兄弟姊妹间,将自己一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表达出来,一起合力出谋划策,说起来蛮像每周复盘会。如此既可以增进亲人间的情感,让父母知晓我们的日常状态,多一分安心和放心;又可以让大家对不熟悉的工作领域有些许了解,备不时之需,少走些弯路或避开点雷区。遇到家庭成员的生日或节假日,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安排好各自的事情,共赴亲情盛宴。最开心的是三代人都有各自的“工作任务”,长辈们负责活动策划、考勤和主题确定,我们负责协调执行和查漏补缺,小辈们负责汇报自己的学习和聚会活动现场力所能及事宜,似乎是一个人人参与、人人有成就感专题项目活动。最开始我仅认为这只是我们的一种自主活动,但这些年的坚持,让这样的每周聚会成为了一种习惯,为良好家风的传承注入了新动能。

01好家风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因”

       也许我是受职业影响,见过太多学生身上的某些难解“症结”,于是总想着如何在源头将那些可以人为改变的问题,用自己的微弱之力去做一些助力孩子成长的“好事”,绕开可以避免的雷区,改变可以改变的地方。与我而言,不仅是工作中遇到的教育问题,还是生活中遇到的育儿难题,总想着有个好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助人自助,尽管能量微弱,但这也是一种善举,毕竟“积善”的本质是价值观的代际传递,通过日常善行在孝亲、诚信、勤俭等方面塑造个体品德,形成“润物无声”的道德自觉,尽量避开不良家风容易导致人格缺陷,引发行为失范的现象产生。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润育,让良好家风实现代际间的无缝连接,又可以用躬身实践的方式解读“余庆”的深层逻辑,家庭中的每个个体在“和”“善”家风中习得的责任感与同理心,是其立足社会、获得长远发展的隐性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亦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积极参与体验或较为容易获得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保证。

02 好家风是家庭绵延兴盛的“文化密码”

        “家和万事兴”是父母最喜欢的名句之一,在家中客厅正好有一幅由心灵手巧的妹妹亲自绣制的“十字绣”,看似是一件装饰品,营造出一个有深度且具有家庭特色内涵厚重的文化氛围;实则是金玉良言在时刻提醒着我们相互间应具备的理解、包容和支持;亦是父母亲在见证了时代变迁后,对我们后辈们的殷殷希望与嘱托,让我们时刻记住“善”家风是通过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构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情感纽带,以减少内耗,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深刻领悟到“积不善之家”往往因价值观冲突导致家庭破裂。

        我们家的传家宝“五好家庭”“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既见证着时代的变革,也是我们兄弟姊妹传承“善”家风的真实写照,不仅是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而且也正享受着街道、社区颁发的“殊荣”。每当我们聚在一起聊及这些话题,我总戏称这些就是父母良好价值观在我们之间的传承,亦是我们家族声誉的“隐形资产”。回想起来,怪不得小时候总能听到邻里对我们家好家风的赞誉,没承想,多年以后,我还能将这些关于良好家风的记忆形成文字,用自己的践行诠释好家风的积极意义,既可以为家族成员提供精神支持与社会信任,又可以实现“余庆”的代际延续,真可谓一举数得。

        值得一提的是,古稀之年的爸爸,一直坚持终身学习,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每当我们“聚会”的时候,老人家总会拿出自己的作业,交由子女及孙辈们进行点评,在大家的点评中,开启润物无声的“修身养性”养生课堂,也许晚辈们会觉得有些许的“唠叨”,而事实上,大家都听进去了,因此,在爸爸身上,我感受到了“水滴石穿”的重要价值。而给力的孙辈们,会结合数智时代的特点,将这些精彩瞬间定格在音视频里,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传承良好家风。

03 好家风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微观基石”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通俗语言点明了家国同构的关系。良好家风如“千万家”的微光,汇聚后便成为照亮社会的火炬,“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则深刻揭示了家庭和睦是国家安定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个体-家庭-社会的传导效应,会让每个家庭的“小善”汇聚成社会的“大善”,推动公序良俗形成。我想日常中我们所遇到那些无法用常理去解读的不良社会现象,可能会与各自的生活环境、家庭文化、个性特点等相关,某种程度上,也应验了“积不善”的家风可能滋生社会矛盾,甚至引发连锁负面效应。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好家风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文化支撑,是国家治理的“软实力”,助力实现“天下顺治”。作为社会公民,我们都有义务自觉履行好家风建设的职责,每人努力一小步,社会可以前进一大步,我们完全可以以家庭为单位,从自身出发,让“积善”从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家庭成员的自觉行动,共建并实现“个人修身—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正向循环,让“余庆”真正惠及子孙后代。

        予我们而言,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家庭文化密码,家人共建共享好家风亦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努力,因此在良好家风的构建中,我们需要有榜样示范的长辈率先垂范,以“身教”立标杆。爸爸坚持资助贫困家庭孩子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诠释着他对教育的重视和远见,十年如一日的公益族谱修缮之举证实着爸爸对共建良好家风以及传承好家风的坚持;妈妈的敬老孝亲,二十余年如一日地照顾重病缠身的孤寡老人姑奶奶的善举,还有方面无数个热心帮助邻里的真实画面等,都在以日常言行传递“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价值观,这种言传身教正是一本鲜活的现实版教科书,在我们心中已然种下了“善”文化的种子,正是这些典型案例,让好家风得以具象化,成为了有温度可感知有价值的家庭隐形文化与不动产。

        有时候看着爸爸妈妈向孙辈们学习使用智能设备,如滴滴打车、卡拉OK、研发新菜品等,看着那些和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内心十分愉悦。这种家风建设之“知行合一”的氛围营造,让好家风建设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不断积累的实践过程,父母以身作则践行善举,子女耳濡目染传承美德,只有如此的代代相传,才能让“善”成为家族的精神血脉,实现家族精神的永续传承,这亦是中华文化重视“家教”的深层原因。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则社稷安。

       我深以为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自去年参加了了凡四训读书群以来,我应该读了凡四训全文有50多遍了,读文章已经很流利了,也不会在读的时候不专心...
    可乐一贯阅读 865评论 0 1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家风是什么,是绵延传承的家庭教育。好的家风,底层逻辑必须是善良,唯有带着善良的基因,家风才能...
    幽灵浪子阅读 1,808评论 0 2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俗话讲,“富不过三代”,可山东牟氏家族,从明朝末年一直兴旺到清朝末年,绵...
    顺山先生阅读 200评论 0 9
  • 古圣先贤留下的这句古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真不愧是千古名句。 我现在说的是这次春节疫情期间我...
    小渡程云丁阅读 383评论 0 0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传承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善行积累的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家庭如果注重积累善行,必然会得到善果...
    爱的守望阅读 760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