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黑山诸将者,泛指汉末黄巾之乱以后,崛起于黑山一带及其周边的各路起义军人马。《后汉书·朱儁传》有记载:
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唒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
这段记载应当是揉合了其他史料,而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在《三国志》的裴注中找到。
《三国志·魏书·张燕传》注引《九州春秋》:
张角之反也,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各起兵,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灵帝不能讨,乃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后遂弥漫,不可复数。
同传注引《典略》:
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谓声大者为张雷公,其饶须者则自称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称李大目。
同传注引张璠《汉纪》:
又有左校、郭大贤、左髭丈八三部也。
这些起义军的别号,有的取用的是地名,如黑山、白波、司隶等;有的取自真名,如杨凤、眭固等;有的则是绰号,如雷公、飞燕、张白骑、于羝根、李大目等。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史书中搜索一下,黑山诸将都有何作为。
在这么多的起义军将领中,“飞燕”是唯一一个有列传的人物。他的传在《三国志·魏书》中。本传记载:
张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间转攻,还真定,众万馀人。博陵张牛角亦起众,自号将兵从事,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俱攻癭陶。牛角为飞矢所中。被创且死,令众奉燕,告曰:"必以燕为帅。"牛角死,众奉燕,故改姓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三国志·魏书·张燕传》
这段记载同时也提到了黑山诸将的另一个人物——青牛角(或称牛角)。
在《张燕传》中可知,张燕本姓褚,在继承张牛角成为起义军统领后才改姓了张。因其骁勇敏捷的个人能力,被称为“飞燕”。
《后汉书·朱儁传》记载:
贼帅常山人张燕,轻勇趫捷,故军中号曰飞燕。善得士卒心,乃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河北诸郡县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岁得举孝廉、计吏。
这段记载可视作张燕的一篇简传。
张燕与周边各个山谷的人马互相交通,形成了“众至百万”的黑山军势力,给汉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可是后来,张燕主动遣使归顺朝廷,遂被封为平难中郎将,统领河北各个山谷。
《三国志》本传也有相关记载:
其后人众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其小帅孙轻、王当等,各以部众从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张)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
张燕归顺朝廷的行为,得到了史家的认可,称其能“舍群盗,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则於彼为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