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大观之镜
自序:芝麻与西瓜
我生于1962年。1976年秋,我入涧山公社五七中学(林场)读高中,每天上午挖坑栽树。在校共挣到四千工分,每分工值八分钱。这是我平生捡起的第一粒芝麻。
1977年恢复高考我报文科;1978年改考理科,以342分撞开重点大学门槛,十月收到的却是中医学院录取通知;1981年成为乡镇医生,三度考研失败;1988年升主治医师,同期考取律师资格;1989年借调人大、政府,1996年任县级政府法制办主任;2016年提前退休,转身为专职律师至今。
少爱文史哲,半生芝麻路。我清楚自己的短板:读书只求领会大意,对任何学问都谈不上精深,在红学领域更是门外汉。若说还有一点长处,就是这半生游走于医、法、政三界,于人性的微妙、系统的复杂、证据的链条,练就了几分侦探般的眼力。
去年底开始听读红楼梦,竟在字里行间发现惊天秘密。于是,我选定周汝昌校订的八十回本作为唯一依据,抛开所有旧说,只遵从一个最朴素的法则:原文为据,谐音为钥;孤证不立,证据成链。
一年之功,水落石出。如今我怀中所抱,已不是芝麻,而是一个足以照亮三百年红学迷雾的翡翠西瓜。这本书,就是我提交的“最终侦破报告”。
橄榄千斤重,风月鉴灵犀;
文史哲医法,素心悟红帷。
——献给所有仍在捡拾芝麻、却从未放弃追寻西瓜的人。
甲辰深秋
雪芹走狗(李金城)
谨识于娄氐仙女峰山庄
第一编 我的红学观概述
第一章 破局:从“三子”到“一钥”
胡适之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悟到,《红楼梦》的作者在三百年前,就把明清易代的百年血泪史,悄悄编码进了“金陵十二钗”这群女子的命运里。
“真事隐,假语存”——这六个字是理解全书的关键。百年红学之所以争论不休,根本原因就是没看透这场精心设计的文字迷局。我的破局之路,始于对三位前人的继承与突破:
一、取史观于毛先生:用其方向,弃其框架
他把《红楼梦》从家务事的琐碎中解放出来,提升到读史的高度,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我只取他“当作历史读”的核心观点,抛弃“阶级斗争”的具体框架。书中写的虽是家常,藏的却是文明兴衰的规律和改朝换代时文人的精神困境。
二、取方法于蔡先生:用其思路,破其局限
他的“索隐”方法是读懂《红楼梦》政治寓言的必经之路,我拿来用。但他把视野局限在康熙朝的政治斗争,实在太狭隘。我要突破这个限制,把索隐的范围扩大到从秦朝到清初的更广阔历史。
三、取精神于胡先生:用其方法,翻其结论
他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做学问的黄金法则,我严格遵守。但他开创的“曹学”和对脂评的依赖,已经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我继承他的研究方法,但彻底推翻他的错误结论,回归文本本身。
综合这三家之长,我铸成了自己的破局之钥:
用毛的史观定方向,用蔡的方法找路径,用胡的精神做考证。
核心法则:原文为证,谐音为钥;孤证不立,证据成链。
真相就这样浮出水面:
《红楼梦》八十回本是结构完整的完璧,是一部精心设计的文学密码。
“金陵十二钗”实际上是自秦至清初“十二个朝代”的历史化身。
这本书的真正作者,是亲身经历明清易代的冒襄(冒辟疆)。这是他以心学为灵魂,用血泪写就的“布衣参史局”的最终成果。
我深知,“风月宝鉴”正面是王熙凤(假),反面是骷髅(真)。世人都爱看正面怕看反面,而我选择直面真相。作者说得明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已经上升到认识论的顶峰。
正因如此,独立思考,不盲从任何旧说,才是读懂《红楼梦》的唯一正道。
下面,我就用这把钥匙,为推翻百年红学的迷障,为建立基于文明史和心学传统的新红学,迈出第一步。
解码红楼,重建红学。
下章提示:武则天出现在红楼梦,你信吗?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雪芹走狗”所有,欢迎点赞、评论、引用和转发。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文章来源,且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