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悟梦》总论 第二章 周秦之变以后,秦至清可分十二朝,由十二钗代表

一、红楼梦映射五千年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自三皇五帝传说始,演进脉络清晰。《孟子》有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自夏朝建立国家政权,至夏桀失国,商汤兴而纣亡,再到西周确立以封土建国、等级依附为核心的封建制,是为宗法政治与小共同体社会。此一阶段,是从残酷征伐走向德性政治的建构,是周制的伟大胜利——嫡长子继承制保障权力和平交接,分封制实现共治,礼乐制度协和天下。孔子赞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相比西欧,中华文明的早慧不言而喻。

《红楼梦》所映射的,正是这五千年文明史。开篇即从女娲补天神话起笔,暗含盘古开天、女娲抟土造人之意。贾宝玉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浊物”,正是这一神话母题的人格化演绎。而补天余石被僧道幻化入世,记为《石头记》,书中所言“出则既明”,正暗合“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文明开启之象。作者心向周制,反对秦制,故书中关键人物贾政,字存周,而全书“首罪宁”,其批判锋芒,直指秦制之宁国府。


二、秦至清可分为十二朝


周秦之变,按史学大家吕思勉所言,是“帝制成功,而君政废坠”。东周数百年的动荡与百家争鸣,既瓦解了周制,也为秦制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土壤。秦始皇最终选择了一种突破性的极端专制体制。

《红楼梦》第五回“开生面,立新场”,正是对此历史巨变的文学隐喻。周秦之变后,自秦至清,可划分为十二朝。此分期法源于我对作者意图的解读,其核心标准在于“根据对周制的认可程度,所建立的制度明显不同于前朝且有影响于后朝”。据此,可划分为: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共十二朝。


相较于主流史观,此分法重在凸显制度范式的转变:


强调制度断层:将三国(汉制瓦解与士族崛起)、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极端化)等过渡时期单独列出。

弱化王朝中断:将共享国号与核心传统的两汉、两宋各自合并,视为一个完整的制度周期。

承认突变案例:元代作为首个草原帝国入主中原的王朝,其四等人制、驿站系统等,构成明确的制度突变。


三、十二钗代表十二朝为红楼底层密码


本书的底层逻辑,即十二钗是上述十二个朝代的化身。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册页,其展示顺序暗藏玄机:正册第一幅是钗黛合传(一画一诗),宝玉看后有所停顿思考,随后十画十诗一气呵成。听《红楼梦曲》亦是如此,引子及钗黛宝玉合曲后,便是一连十首及收尾。此结构正对应十二钗,其代表关系如下:


薛宝钗 → 清朝

林黛玉 → 明朝

元春 → 元朝

探春 → 两宋

史湘云 → 五代十国

妙玉 → 唐朝

迎春 → 隋朝

惜春 → 南北朝

王熙凤 → 晋朝

巧姐 → 三国

李纨 → 两汉

秦可卿 → 秦朝


将此顺序倒置,便是: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二朝脉络清晰无比。作者身处明清易代之际,故将代表明清的钗黛二人同列一画一诗,且前后文序交错,喻示两朝纠缠。而自秦至元的十朝,则通过“秦”“元”二名首尾锁定,中间一气呵成,固化了朝代序列。至此,作者将十二朝历史“打扮成”十二钗的底层叙事逻辑,得以完全确立。


此理论能破解百年红学诸多谜团:


判画判词判曲与人物为何看似不符?


秦可卿:判词“悬梁自缢”,书中却写病逝。然其原型秦朝,始皇死因成谜,秦二世自杀;其葬礼逾制,堪比始皇陵僭越;判词“造衅开端实在宁”,正是秦制开创极权之祸的定论。

李纨:判曲“气昂昂,威赫赫”为何重复两次?看看太后、太皇太后的两次晋升就可完美解释。

巧姐:虽为孩童,却位列十二钗,因其代表三国——虽短暂,却是一代。巧谐音“乔”,暗合二乔风流、蜀汉正统之千古佳话。

王熙凤:唯有视其代表晋朝,与代表秦朝的秦可卿,方能完美解释二人为何情同莫逆——正是成语“秦晋之好”。其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对应的正是晋室衣冠南渡之痛,无需实写凤姐归金陵。

迎春:书中未写其死亡,判词却言“一载赴黄粱”。此乃喻指隋朝二世而亡,国祚短促。

妙玉:代表唐朝,其“妙”字契合李白之妙笔、陆羽之茶经,其带发修行之态,暗合武则天事迹。

史湘云:其名“湘云”,恰合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如云烟;其判词“霁月难逢”,暗合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

探春:代表两宋,其名“探”即探索,契合王安石变法;其远嫁之命,正合崖山之殇;其判词中的风筝,亦暗合风筝为宋人发明。

元春:其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与省亲夜游的盛景,唯有置于元朝的历史背景下,方能得其真解。

钗黛合一:联系明清易代之纠缠,解释钗黛共画共词,就知道是真解了。


综上所述,以“十二钗代表十二朝”的视角重读红楼,以往所有情节与判词之间的扞格难通之处,皆可迎刃而解,并呈现出惊人的历史对应性。此乃《红楼梦》作为一部隐秘史书的核心密码。


下章提示:朱元璋谐音杀人,你信吗?

本文由作者“雪芹走狗”基于文本内证与历史转码法则原创,旨在满足个人爱好和学术探讨,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方家指正,理性沟通;欢迎点赞、评论、引用和转发。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文章来源,且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