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桥 2025.4.5
沧浪桥位于百花潭公园北大门,西郊河终点处的遇仙桥边,正对青羊正街对面的琴台路,在散花楼下横跨南河,是连接诗和远方的古典廊桥。
卞之琳的《断章》有一句很著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言外之意,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不知不觉间你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百花潭南河上的沧浪桥,就是这样的一座诗意之桥。
从琴台路去百花潭公园,跨进公园北门,沧浪桥是必经之桥。游客从百花潭公园出来,去临近的文化公园、青羊宫,或者是去瞻仰古琴台,也是必经之桥。桥下碧清的南河(即锦江)流过,行走其上,颇有静怡清爽的感觉。
南河上这座沧浪桥修建于1984年,是一座廊桥。廊桥,顾名思义,桥上有廊,廊下是桥,谓之廊桥。廊桥不仅仅是桥,更是一道融合着工匠技艺与典雅审美的靓丽风景。
百花潭公园名源于杜甫《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老先生的草堂与百花潭近在咫尺,诗人曾游百花潭,触景生情,感时伤事,赋七律一首以抒胸臆。虽然今日百花潭早非当年杜甫游览过的百花潭,百花潭原址位于龙爪堰附近。不过,今日之百花潭公园也是荟萃芳菲,并以沧浪廊桥与江北名胜散花楼交相辉映,可谓浑然一体。百花潭适得其所,而沧浪桥岂不正是“畅其文脉”吗?
仓浪桥名也源于杜甫这首诗,似乎也蕴涵了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深蕴,寓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之意。沧浪桥作为连接公园与琴台路的重要节点,已成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脉象征。桥身为围栏式,两端为亭阁式月洞门。桥栏上浮刻有浣花夫人传说故事和花卉图案。两端桥头,还悬挂有楹联两副,南端是“北度窄桥畅其文脉,东流碧水濯我冠缨”,北端桥头则为:“濯锦浣花船通吴会,游潭携侣话说古今”。沧浪桥不仅是百花潭公园的入口地标,更是成都历史文化与园林艺术的缩影。桥体设计与周边景观共同营造出“古、文、静、雅”的格调,很适宜感受成都的悠闲生活与诗画风情。
欣赏沧浪桥,最好是远眺。我曾很多次从不同的方向慢慢走近,觉得最佳欣赏角度应是从芳邻路方向沿着南河南岸百花潭公园外侧走过来,由远而尽,沧浪桥在散花楼陪伴下,于河边垂柳中若隐若现的渐渐出现,清晨或是薄暮时分,尤其有朦胧感,影影绰绰,给人以诗意的美感。
待碧水无波的春意烂漫之时,若或星点棠梅掩映的阑珊之中,闲坐于园中茶舍,或徐步散花楼下,红柱黛瓦与绿水映衬之中的沧浪桥,大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浪漫体验。如恰逢夏季雨后,在水雾升腾的作用之下,若隐若现的沧浪桥与散花楼,更有一种宛若仙境般的存在。
在沧浪桥上欣赏南河,与在远处欣赏廊桥,心理感应和感发是不同的。在廊桥上看南河水,虽然水面很平静,但总在涛涛不息奔流而去,不舍昼夜,悠悠然会有“逝者如斯夫”的心理感效。
人之初,对于长大与老去,都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事情,后来才发现转瞬即至。光阴留不住,岁月催人老。年岁越长,越懂其中真意。所以,也更懂得:人生没有回头路,启程了,便只管风雨兼程。行你所行,爱你所爱,珍惜当下,微笑前行,才不枉来这人间一趟。其实等到真明白了这些,人生早已过大半了。
时间如流水,生命也如流水。“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叹息人生如水流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人们大多知道孔子在川上的感叹,而不知孔子内心的深度思考和现实的实践。“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而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杨绛先生这句话揭示出了孔子那句话的深层涵义,如何在匆匆的光阴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定,似乎更重要。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岁月的更迭和生活的起伏,关键是如何在这过程中保持一种轻松自如的心境。
“但令心有赏”,只要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目标,发现了愿意投注的方向。“岁月任渠催”,就不会再感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了。所以一生中最重要的就在于是否找到了令自己“心有赏”的目标和方向。一旦找到了,这一生的生命就有了价值与意义。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有所完成,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只要确立了一个可以终身向往的目标,就应不负此生。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可见确立目标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成长至关重要。
时光的流逝,往往会给人带来焦虑和迷茫,使人沉浸在过去的回忆或者未来的忧虑当中,而忽略了此刻的沉淀。杨绛的话提醒我们,要像身处水中的人一样,专注当下的存在,而不是被时间的流逝所扰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也是警示我们要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不要总是怀念过去,也不要总是憧憬未来,要专注于现在,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管你是翩翩少年,还是垂垂老者。
时间并非无情,它也孕育着希望和梦想。人生的时间应该是不断学习、成长,实现自己的目标,让生命有意义。莎士比亚说:“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准。”时间会检验我们的努力,也会见证我们的生命价值。
这,是这座百花潭边的沧浪桥给予我的启迪。
沧浪之水的清与浊,都应该坦然接受。“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汉书新注》)”告诫我们,世道若是清澈,可以濯衣冠。世道若是浑浊,依然可以洗涤脚上的污秽。与世推移,不忘初心,才能施展抱负,成就人生。
“濯缨”“濯足”传之后世,成为文士洁身自好的象征。无论是对为政者还是对文士,抑或对每位世俗中人,都是一种劝喻和警示。也许我们达不到那样高洁、旷达的境界,但面对复杂的世态,多几分从容与豁达,少几分峻急与贪求,总是可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