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

南河

   2025.3.31

    成都人喜欢把府河与南河比作孪生姊妹——府河自北向南梳过蜀绣般的平原,南河却顽皮地从西向东流淌。溯其源,是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先为走马河,至郫县分为摸底河及清水河,南河从西面流过来的时候,就叫清水河,清水河在望仙桥西侧汇合了从北面绕过来的摸底河之后(摸底河在送仙桥那里已先收容了浣花溪),才被称为南河。所以望仙桥应该是南河的起点。南河过了百花潭大桥,环绕百花潭而过,在散花楼遇仙桥那里,又纳入了由北而来的府河分出的支流西郊河,声势更为浩大,穿过百花潭连接琴台路的廊桥,呼啸而下,到合江亭与府河会合,恢复岷江汹涌的野性,奔流到九眼桥,再奔流到黄龙溪,随后在眉山市江口镇重返岷江怀抱,然后直插乐山,再下宜宾,汇入浩浩长江。

    府河、南河,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见证了成都的沧桑变迁,也孕育了这座城市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旅居成都十几年,此心安处是吾乡。南河-百花潭,我的第二个家乡。

南河全程有五公里多。2018年初冬,我曾两度从万里桥启程,沿着南河走到百花潭。2022年暮春时节,我独自从望江楼出发,过了仿建的古九眼桥,沿绿波盈盈水木明丽的南河岸,一直走到锦官桥。还诌了几句《徒步南河》记之:一念沿走锦江畔,日暖云高两岸闲。十几里路水木绿,望江楼到百花潭。从锦官桥到望仙桥的这段南河,这些年更是经常来往。

2023.6.24,在南河边芳邻路的“合天下”茶宴楼为小孙女摆满月宴。邀请了秋亮、国庆、圣川,还有笑非大姐等故旧。赋《满月》诗一首:

小女初弥月,南河景岸明。亲朋因缘聚,故旧借机逢。

海海人生路,悠悠日月情。平安行旅道,享受每一程。

2023.7.16,培源、东丽来成都,尽地主之谊,在南河北岸的寻香夜宴川菜馆一聚。二楼露天卡座上可俯瞰南河夜景,散花楼、古琴台、汉廊等古迹近在咫尺。作《南河夜宴》记之:  

南河水打拍,故友远方来。两地同求索,一朝各顿开。

心沧无愧悔,鬓老显青白。毕力逐真善,初心不染埃。

自从定居到百花潭附近,南河便成了随时可见的老友。我时常推着婴儿车去河岸漫步,独自从百花潭沧浪桥走到望仙桥或送仙桥,更是常事,看白鹭在李杜诗江上投下飞影。那些镂刻着“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的石椅,总会准时铺开阳光坐垫。有时会学着垂钓老翁静坐片刻,望着滚滚河水发会儿呆,再心情如洗的回家。南河水涨时,跌水隆隆,轻雾弥散,潮平钓竿。曾记一首《南河》:

汛至湍漩深,潮平坐钓人。云开河野阔,雨减鹭影勤。

百里江出蜀,一图锦入春。川形依旧是,岁月了无痕。

雨后的南河清晨,尤其温润幽静,草木葳蕤,天籁清凌,晨气在沧浪桥的飞檐上凝成水珠,此时非常适合悠闲的散步。你可以在河边慢慢走,感受季节的气息,享受宁静的时光。沿途随时可以坐下来休息片刻,欣赏河边的美景,听听鸟儿的歌唱,完全沉浸在自然的氛围中,温馨慰藉心安。有《漫行》记之:

雨霁步出门,空园万木新。南河流水涨,鹭鸟宿飞勤。

密桂茁芳草,幽兰悦散人。遥闻钟磬响,万籁和嘉音。

百花潭公园在南河的怀抱里,恰是南河展开的蜀锦长卷上一幅卓绝的华绣。整条河道忽然绽放华彩。让人想起老锦官驿的秘传:蜀锦的魂魄不在织机而在水中。三国时的晨光里,当西郊河从迎仙桥奔来相会,濯锦娘子素手拨开的水纹,至今仍在河底青石上绣着暗花。那些沉入时光的朱砂与靛蓝,早化作“濯色江波”的绝句,在浪花里代代传唱。廊桥北端河岸边的一小片树荫空地,常会有几个老者在这里抚琴高歌,声震流波,响遏行云。此情此景,抚今追思,天地苍茫,时空悠悠,不知不觉被感染。

暮春时节,最爱在沧浪亭听水。跨南河的沧浪廊桥,踞西郊河入口。南接百花潭,北连琴台路,西邻散花楼、迎仙桥,上溯不远即是清水河、浣花溪、摸底河支流。春水澎湃,恍惚有织机声自水底浮起。仿佛这满河碧水皆是银梭,将武侯祠的松涛、草堂的竹韵、青羊宫的香烟,连同九眼桥的桨声,密密织进蜀绣经纬。杜工部当年遗下的秋风,此刻正化作浣花溪的縠纹,在合江亭与府河共绣双流环抱的锦城纹样。曾作《沧浪桥》记之:

清溪绕草堂,东去水沧浪。木叶天空下,栖鸥岸柳飏。

春光宜坐爱,野色好寻香。月入桥廊韵,星辉夜锦江。


黄昏时分的百花潭最得南河神韵。落日将粼粼波光锻造成流动的鎏金,廊桥的影子在水中碎成张籍的诗行:“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对岸的散花楼渐次亮起宫灯,恍然便是当年蜀宫侍女抛洒的芙蓉,一朵朵落在水面,惊起司马相如抚琴惊梦的余响。

夜色渐浓时,百花潭畔,海棠花影把河水裁成薛涛笺,录下苏子瞻竹杖点水的清响——但见峨眉山月顺着他芒鞋滚落,化作满江跃动的银鳞。倘若溯流而上,或能瞧见浣花溪的花丛里,还漾着浣花女遗落的芙蓉瓣,浮着薛涛笺浸下的胭脂色呢。

子夜时分,那些被西郊河水带来的琴台往事,此刻正与浣花溪的落英缱绻交缠,在河底铺就蜀锦般华丽的河床。忽然间似乎懂得,这座城池为何总带着水润的温柔,原是两千年来,南河始终在用雪水、月光融入历史文化源流,在成都平原上滋生着永不褪色的《蜀川胜概图》。

黎明前的南河最是神秘。晨雾萦起时,新的织娘已就着浣花溪分劈丝线,准备将杜甫草堂的书香诗韵、浣花溪的旖旎清丽、百花潭的文雅幽静,绣进永恒流动的南河锦缎......

南河环绕百花潭的这段,是成都“寻香道”文化景观的重要一段。要说南河最风雅的段落,当属自百花潭开始的南河段“寻香道”之“南河望霞”这段。从散花楼到浣花溪,此段河岸宽阔,以散花楼为起点,从醉梅园溯江而上,过百花潭桥、望仙桥,一直到浣花溪汇入摸底河的送仙桥,再沿浣花溪向上游而去。是寻香道中观赏河岸梅花最好的一段。早春时节,沧浪桥到浣花溪的梅影,总让人担心会踩着唐宋诗人的衣角。那些漂在水面的梅瓣,莫不是薛涛当年遗落的诗笺?

“寻香道”以“梅花”为主题,起于蜀都大道十二桥的汉廊,止于二环路清水河大桥,沿河两岸绿道往返约10公里。途径青羊宫、浣花溪等著名地标,路径长度、景观感受均与陆游诗中“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吻合。

南河的幸运是它与成都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融溶,天人合一。南河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杜甫寓居成都期间,写下“锦江春色来天地”“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诸多名句,李白也吟出过“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将南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承载千年诗情的“诗歌大江”。一条河流,有众多诗人倾情讴歌,便在物质的生命外,拥有了不朽的魅力,拥有了另一种精神的生命,这也就是所谓的“江河万古流”吧。唐宋以来,成都的游江习俗(现今夜游锦江)也与南河美景紧密相连,至今仍是成都“安逸”生活美学的缩影。每年春节“人日游草堂”的民俗活动,亦是通过杜甫与高适的情谊,延续着南河的文化传承。而今经过治理的南河,以“水清岸绿”的新貌示人。沿河绿道等新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并通过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强化了南河作为成都人“精神故乡”的认同感。


千百年来,成都的南河与府河构成“二江环抱”格局,是成都文明的摇篮,是成都的灵魂所在,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牵挂。成都人都以府南河作为心中家乡的象征。南河府河合称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孕育着三千年诗意的蓉城梦,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都“人文之光”。合江亭畔,府河与南河相拥着南归岷江,把最清冽的文脉留给锦官城——杜工部的草堂、浣花女的莲花、薛涛的笺色、陆放翁的醉影,都在水纹里交织成新的年轮,衍变成新的城市基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