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视觉符号不单是品牌标识。符号首先在产品上。比如,三精蓝瓶,那是个蓝色的瓶子,它并不是品牌标识。汽车的产品符号比较典型,每一个品牌汽车都有一个符号性的前脸设计,它的识别力超过它的标志,因为标志很小,要开得很紧才能看见,而外观的符号性远远地就能识别出来。阿迪达斯的符号,不是三叶草,而是三条杠。符号的意义在于降低品牌的成本——被发现的成本和被记住的成本。被发现的成本就是常说的「显眼」;被记住的成本,具象的东西记忆成本低。要记忆成本低,秘诀是视觉、听觉二合,能描述的符号容易记。”
这里校对了我对『符号』的认识,视觉符号首先是「产品符号」,而非品牌标识。『符号』要解决的问题是:降低品牌的成本,①「被发现」的成本、②被记住的成本。降低「被发现」成本关键在于要『显眼』;降低「被记住」成本的关键是符号是『具象』的,能识别、可描述。
关于「符号」在品牌元媒体系统中的应用,我在这里理解过去的物料设计属于品牌『标志搬家』型设计,也就是,所有的物料都只是在不同的物品上放品牌名、品牌口号、品牌标志等,这并不出彩,也没有特色。以「标志搬家型设计」属于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做出来对于『降低品牌成本』而言没有显著的价值性。
这让我想到上周五在公司的课堂中发现「符号」在包装上的应用会遇到一个纠结的现象,包装的空间是有限的,到底放大品牌标识、代言人、品牌IP、还是有食欲的产品图?过往会觉得,包装是品牌最大的媒体,要通过放大「品牌标识」积累品牌资产。但在实际的货架上会发现,对于不知名的品牌而言,放大品牌标识不卖货。因为『品牌标识』不是消费者购买这个产品的理由。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明白,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产品,记住的是「产品符号」,进而才了解到『品牌』。因此,在品牌还不是知名品牌的阶段,聚焦『产品』,形成独特的「产品符号」是至关重要的。
我想起,小时候吃曲奇饼干,我当时并不认识趣多多这个牌子,我跟我妈描述要给我买这个零食的时候,我只能描述咖啡色的饼干上带有巧克力的那款饼干。就像,因为当年看奥利奥扭一扭舔一舔再泡一泡的广告,奥利奥饼干的「产品符号」建立了我对『奥利奥』品牌的认识。
汽车也是,通常是通过车头识别品牌,而非品牌标志。Nike的AJ、阿迪的椰子、贝壳鞋等经典系列也是通过鞋型识别品牌,而非品牌标志。
华杉老师讲道:“队服设计就相当于品牌商品的包装设计,那队服设计有什么原则呢?①效果上:追求「惊鸿一瞥」的效果,让消费者在惊鸿一瞥间,也能立马认出你的品牌。②方法上:使用符号,绝不是把品牌标志打得大大的,而是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符号效果。”
华杉老师这里本质上讲的是「包装设计」的原则,要达成的效果是:消费者在“惊鸿一瞥”的瞬间,能认出品牌。品牌通过「符号」在一瞥中传递三重信息:①我是谁;②我有什么价值;③我与你有什么关系。
如何达成这种效果呢?
品牌符号要“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符号效果”,独特、有特色才显眼,显眼才容易被发现,被发现才能提高被注意的几率。
厨邦酱油最显眼的是:『绿格子』花边,在调料区一下就能被人记住,而且能被描述,消费者不一定记得住「厨邦」这个品牌名/品牌标识,但能说:去买带绿格子的酱油。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视觉符号』中,更重要的是“产品设计的符号性”。厨邦也用『绿格子』统一了消费者对「厨邦」的印象,这对于后续的品牌管理而言,有深远的价值,只要推新品,用上绿格子就知道是厨邦的产品,虽然是新产品,但它因为有「绿格子」,所以自带熟悉感。
华杉老师讲道:“超级符号的方法,是嫁接文化,也可以嫁接生活,我们称之为品牌寄生,把品牌植入消费者的生活,寄生在消费者的生活行为中,如拍照大喊“田——七——”,就是把田七品牌寄生在「照相」的行为中。”
这里让我明白了「嫁接」和『寄生』的区别。
前面学到『超级符号』有两类,一类是公共符号,另一类是文化符号。选用文化符号作为品牌符号的原型,“激发起人类文化里关于这个符号的所有经验,打开消费者头脑中的记忆、情绪和体验宝库”,是嫁接文化的表现。「寄生」指的是把品牌寄生在消费者的生活中,具体地说是消费者的生活行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