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叫我背出师表,这周必须熟练的背出来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全文言辞恳切,既表达了对蜀汉的忠诚,也体现了对后主的殷切期望,展现了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
神。
核心思想与背景
1.写作背景
蜀汉建兴五年(227 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临行前担心后主刘禅年轻懦弱,易受谗言蛊惑,遂写下此表劝诫后主,并表明自己北伐的决心。
2.主要内容
劝诫后主 “开张圣听”“亲贤臣,远小人”,继承先帝遗志,治理好国家;
回顾自己与先帝刘备的相遇(“三顾茅庐”)及辅佐历程,表达对蜀汉的忠诚;
明确北伐的目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并承诺若北伐失败愿受惩罚,同时要求后主承担起治国责任。
3.文学价值
全文语言质朴恳切,情感真挚,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政治家的远见,也展现了忠臣的赤诚,被后世誉为 “表文之祖”。苏轼曾评价:“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出师表》不仅是诸葛亮政治理想的体现,更成为中华民族 “忠义” 文化的象征,流传千古,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