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哲学,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是一个个中外哲学家,一本本哲学书,一个个哲学观点?你是否会觉得哲学枯燥、乏味并难以理解?你是否会觉得哲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哲学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但必须,而且重要。这一期图语写作是一本书的封面----《哲学的慰藉》。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阿兰·德波顿,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居伦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覆盖爱情、旅行、建筑、新闻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
本书的写作目的,六个哲学家宽慰人生的不如意。
01 苏格拉底:对与世不合的慰藉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他生活贫困,穿着一件袍子、打赤脚,妻子以凶悍著称他热衷于向雅典人贸然发问,挑战公众常识,许多人被他的问题搅得发狂。
公元前423年,做为古希腊三大喜剧家之一的阿里斯托芬,写了一部喜剧,叫作《云》。这部喜剧对于苏格拉底的人生有着毁灭性的打击。
阿里斯托芬用喜剧塑造了苏格拉底这样一个特别奇怪的、有点傻傻的、有点怪里怪气的哲学家的形象的时候,雅典人就跟着这个喜剧一起来嘲笑苏格拉底,所以苏格拉底的形象被不断破坏。
苏格拉底的思辨方法有:
第一个,取一种为世所认定的常识论断,比如说勇敢、团结、勤劳这样的词;
第二步,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境,不断地提出疑问;
第三个,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的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
第四步,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地表达出来;
第五步,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
他被送上了法庭。那时候古希腊已经是有陪审团制,有的案件会有上千人一块儿审,像苏格拉底这个案子有五百人在现场。最后投票的结果是二百二十票判无罪,二百八十票判有罪。苏格拉底听到这个结论以后说了一句话,他说:“我没想到比分这么接近。”
公元前399年,以不敬城邦之神被起诉,处以死刑。
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是:要为事物寻求普遍定义。通过一步一步反复计问,引导对方回答问题,揭露原本定义中的矛盾,引发大众思考,以此逼近真理产生的慰籍。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别人对我们的不理解,但是,多数人的谴责并不代表我们就是错的,因为真理永远来自理性的思考。
02 伊壁鸠鲁: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年生于萨摩斯岛,位于爱琴海东部公元前306年,在雅典置办了宅院,种植蔬菜,同一帮朋友过着简朴的生活公元前270年,去世,一生著作300部,绝大部分已散失。
他主要哲学思想是享乐主义,追求快乐。
他认人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快乐从不依赖于外在物质。无须追求不必要的欲望,如广宅、宴饮、名望、权势等产生的慰籍。奢侈的物质不是快乐。昂贵的吉普车不等于自由、一瓶好酒不等于友谊,消除欲望的痛苦后,快乐是朴素而简单的。
伊壁鸠鲁只喝水、不喝酒,一顿饭有面包、蔬菜和一把橄榄就满足了。他吃得特别地简单,他根本不像传说中那样那么奇怪。他开出的快乐需求清单上只有三样东西:
第一个叫友谊。一个人要快乐,要有友谊。他说:“凡智慧所能提供的助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中,友谊远超过一切。你在进饮食之前,先好好想一想,要与谁同进,而不是吃什么喝什么,因为没有朋友共餐,生活无异于狮子和野狼。”伊壁鸠鲁的住宅像一个大家庭,但毫无阴沉闭塞之气,有的只是同情和温馨。因为他认为友情很重要。他办过学校,也是为了让这些能够说到一块儿的人生活在一起,大家价值观一样,都追求简单的快乐。
第二个叫自由。家徒四壁,不必汗颜;黄金万两,无可炫耀。就是你首先得自由。
第三个叫作思想。就是如果你只有简单的思想,没有深刻的追求,你不能够读更多的书,不能够理解更透彻的自然,那么你的自由和友谊是肤浅的,所以要有深度的思考。
伊壁鸠鲁特别关切的是同他的朋友们一道分析他们由金钱、疾病、死亡和鬼神引起的焦虑。他的理论是:如果能合乎理性地思考生命有限的问题,就会意识到,人一死,物我两忘,复归于无,不用担心死亡。伊壁鸠鲁用深刻的思想来打败死神,对于真正懂得不活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来说,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
家徒四壁不必汗颜,黄金万两无可炫耀。要到来时自然到来,为此而预先担忧是庸人自扰。事先对永远不会经历的境界妄自惊扰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真正懂得不活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来说,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了。
伊壁鸠鲁认为人都有欲望,其中有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但不必要的,还有一些是既不自然又不必要的。自然而必要的东西,比如说朋友、自由、思想、食物、避风雨的地方、衣服;自然但不必要的东西,比如太大的房子、私人浴室、顿顿都宴饮等等;既不自然又不必要的,比如名望和权势。
伊壁鸠鲁说在消除了匮乏的痛苦之后,清茶淡饭与丰盛的宴席带来的快感是相同的。
03 塞内加:一受挫折的慰
公元前5或前4年,出生于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接受贵族教育公元31年起,进入政坛。
受暴帝卡尼古拉统治公元41年,被流放至荒凉的科西嘉岛,归来后担任尼禄的教师公元65年,被尼禄要求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古罗马时期的著名的暴君,是卡尼古拉和尼禄,这两代人都是暴君,极其残暴。尼禄是塞内加的学生,他给尼禄做了五年的老师,还做了十年的副官,两个人按理说应该有着相当好的感情基础。但是尼禄派了一队士兵到他们家,说皇帝让你自杀,就给赐死了。
塞内加周围的人就哭成了一片,因为塞内加是一个哲学家,人品很好。他的妻子也哭得不得了,他的妻子说,我也想跟你一块儿自杀。塞内加说:“你树立这样美好的榜样,我将无怨。我们死得同样坚强,不过你的死更加崇高。”他跟他妻子说完,他妻子刚一划这个手腕,就被那个罗马的卫队长制止了,说:“不行,皇帝没有说让你死,只让他死。”
周围的人都在哭,你们听,塞内加这时候说什么,他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名言:“你们的哲学都去哪儿了?”你们跟着我学哲学学了一辈子,到了此刻关键的时候,在最关键的时候,正是要用到哲学的时候,我没有在你们身上看到哲学,你们的哲学都去哪儿了?“多少年来,他们相互激励的那种处变不惊的精神哪里去了?”他说,“当然,谁都知道尼禄残暴成性,他弑母杀兄之后,只剩下杀师了。”
塞内加是镇定自若的典型代表。他所从属的哲学流派,就是我们所说的斯多葛学派。他是斯多葛学派最重要的一个代表。
他的地位很高,他经历过庞贝古城,他经历过暴帝卡尼古拉,然后还经历过尼禄,所以这个人每天面对着非常强大的压力。二十岁的时候,他得了肺结核,经过了六年的折腾最后终于活了下来。结果在卡尼古拉被刺杀身亡以后,他又被卷入一场宫廷的政变当中,然后被流放到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就是拿破仑的老家,在那个地方又流放了八年。
塞内加是怎么挺过这一切苦厄的呢?他说:“是哲学给了我生命,而这是我对它最起码的回报。”就是在他最后临终的时候,他能够用哲学的方法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是他对于哲学最大的回报。
他的理论核心就是:挫折必不可少,所以每一个人要做好准备。其实我们这一生当中大量的时间都是在遭遇挫折的,而普通人如果没有哲学的帮助,我们会出现很多奇怪的表现。
生活必不能十全十美。生活必不可能十全十美,遭受挫折时不必愤怒意外随时可能降临,遭受挫折时不必震惊同金钱、权力、官位保持距离,泰然接受一切失去。
接下来就是震惊,就是我们很多人在面对这种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会震惊。作者举了很多飞机失事啊、出车祸啊这样的事情,他告诉我们说:“无常的发生天天都在,焦虑就是来自对无常的抗拒。”就是我们总是觉得人生还很漫长,但是对于一个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来讲,他认为这一切东西随时被剥夺掉都没有任何问题。
塞内加跟尼禄待在一起,尼禄是动不动就杀人的,所以塞内加身边经常就有朋友就被拖出去喂老虎了、喂狮子,就被吃掉了。所以塞内加说:“每当有人在你身旁或身后倒下时,你要大声喊道:‘命运之神,你欺骗不了我!你要趁我不备扑到我身上,我知道你的计划,诚然你打击了别人,但我知道你的目标是我!’”
还有一项是焦虑的情绪,塞内加说了一句特别狠的话,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作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塞内加说:“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
塞内加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他说,智者什么也不会失去,万物皆备于他一身。智者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智者是自足的。如果他因疾病或战争失去了一只手,或者某种意外使他失去了一目或者双目,他也会满足于只剩下给他的那一些。
塞内加说:“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即使在她似乎愿意和平相处之时也没有。我把她所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请想象一切糟糕的事情都会发生,你将不再害怕任何挫折。塞内加有一句名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未完)
(2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