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消失的仪式感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每到这个时候,脑袋中不自觉的就会浮现出一副牧童御牛吹笛于杏花树下,细雨纷飞,仿佛都能嗅到泥土的腥气,作为一个从求学到工作一直身处异地,客居他乡的游子来说,清明节不只是缅怀先辈,上坟祭祖,更多的是对家乡那种淳朴气息的怀念,在我的内心深处,清明节回家的强烈诉求丝毫不亚于中秋节的团圆夜。

过年的时候看到过一篇有关于仪式感的文章,具体情节已然记不太清,只是有这么一个点,剩下的都是自己填充的想想了,今天的文章就把自己这些浮想联翩的东西分享一下吧。

提到仪式感,我忽然觉得是个很大的概念,一时间思绪万千,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了,思来想去,明天就是清明节,就从清明的祭祀程序说起吧。

诚然,各个地方的祭祀方式肯定会大相径庭,我是说我们老家的祭祀流程,准备工作都是在家里完成的,贡品摆盘,香,烧纸,纸钱,酒水之类,来到坟茔,首先拿出一刀黄纸撕角,用泥土块将纸在坟顶压实,然后点燃三支清香,插在坟子的东南方向,再在坟子的东南角用树枝画圈,摆放供品,点燃香纸,有什么要跟先辈汇报的事情,有什么愿望、诉求、思念之情,都可以在此时表达,最后磕头,跟先辈告别,收拾东西后就可以离开了。

我之所以啰嗦这么多记述祭祀流程,是因为我觉得这本身也属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仪式感的一部分,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将这种抽象的仪式感具体化了,譬如结婚仪式,为什么要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为什么要请来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婚姻毕竟是一种有感情投入的生活结合,不能够完全依靠法律去捆绑和规范,清官难断家务事,生活中许许多多琐碎的事情是没法硬性衡量的,这就需要道德和仪式感的约束,才能让两个人如胶似漆,举案齐眉。

近几年,听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民族传统文化在淡化,传统节假日没有洋节流行,我觉得这种缺失来自于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节假日仪式感的缺失,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不能完全倾向于一个方面,更有很多是受时代潮流所驱使,比如快节奏、高效便捷化的现代化生活,传统文化当中的仪式感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完全不足以成为我们抛弃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个理由。

一个民族要有气节,要有信念,就必须要有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仪式感,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个人更需要提升自我意识,传统文化的仪式感并是不谈封建,讲迷信,是一种人生信念和民族气节的巩固。

最近,媳妇给孩子买了一套传统节假日的来龙去脉的书籍,以图画+文字的形式,详细的讲述了所有节日的来历、过节的方式以及各地方的不同和差异,我觉得,真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至少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原来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有趣的好东西,譬如年底的谚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装香斗,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给孩子讲述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我觉得还可以将二十四节气也编一套这样的书,把传统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记得高中晚自习结束后回家,常常就到十点半了。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抬头看星星,尤其喜欢看小区家门前的星星。那小小地一方...
    薛小宇阅读 2,224评论 2 1
  • 今日刘府大喜,全府上下张灯结彩,喜气非常。此时宾客早已散去,那温润如玉的男子望着睡梦中的女子,不禁吻了吻她的唇,叹...
    落英冰封阅读 4,790评论 2 8
  • 文/邓小葵 001 书的质比量重要 不要一味地追求读书的数量,而是要读一些好书。 选择比勤奋更重要。 002 挑重...
    邓小葵阅读 2,425评论 0 0
  • 熊孩纸, 满地打滚儿, 喊着俩孩子过来, 问你们俩有烦恼吗, 大点儿的小姐姐问, 阿姨什么是烦恼, 咧嘴对着俩人笑...
    薇安妮阅读 1,391评论 0 0
  • 先展示地图加载的效果: (1)首先获取Leaflet的资源包Leaflet资源文件Url:http://leafl...
    宥_Hugh阅读 13,818评论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