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随着阅读,前两章的面纱已被揭开:
“奶” 生命的本能需求,是——爱。
“蜜” 是成长的不竭动力——鼓励。
“盐”有什么意义呢?
未读张文质老师的这本书之前,顿顿吃,却从未想过,只是知道它乃每餐必备的一种普通物质,对身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长期不吃盐,就会体弱乏力,严重时会出现肌肉痉挛、心律加速等症状,在我国东北、湖南、湖北最喜欢用它来研制食物。对了,小时候常听村里人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如果忽略掉训人的意味,这句话中包含着“阅历广,经验丰”之意。张老师也在书中说到,盐,结白的外观,咸味儿的口感,人们赋予的是纯洁、坚毅、有责任、有担当的含义,我恍然,张老师借用“盐”是来形容孩子身上的美好品格。
“品格”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长比成绩更重要”“24种品格教育”“品格卡”这些句子和课程以及教学方法都是指一个人具有优秀品格的重要性。细细观察身边成功的人,书中智慧的人,传说中的名人,幸福的普通人,他们身上都不可或缺的拥有闪光的品格, 每次问家长们对孩子有什么期待的时候,家长们毫无例外的列举以下词语:自信、勇敢、担当、善良、恒心、责任、独立、爱国、热情……
美好的品格不一定能成为成功的人士,但是一定能成为有趣的幸福的人。可是这些品格是怎么来的呢?是自己长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是孩子在情景中习得的,这个情景是家庭,是学校,是社会,其中家庭对一个人品格的养成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
张老师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懂得给孩子加“盐”的父母,会使得孩子获得能够惠及他一生的生存能力,孩子的生命也才能因磨炼和体悟而变得丰盈有活力,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成长能量。
我记得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也强调到,要培养孩子的七项感知力和技能:
1. 我能信(自信)
2. 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需要我(我能贡献,我被需要)
3. 我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选择,对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和我的群体中的事情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能做主)
4. 我能自律和自我控制(自律,调控自己)
5. 我能与他人相互尊重的共事(尊重她人)
6. 我理解我的行为会如何产生影响他人(理解能力,影响力)
7. 我能够通过日常的练习,发展我的智慧和判断能力(判断力及综合能力)
这些感知力和技能是一个人走上社会的必备“武器”。这些感知力和技能和张老师所说的“盐”是不同的叫法,同一个理念。
到底有哪些“盐”是孩子生命中的必备呢?怎么去获得呢?
且待下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