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备受好评的一首经典思乡诗,开头不合常理,结尾更是高妙

“初唐四杰”中,才名最大、诗名最高的当数王勃。而在王勃的艺术生命中,又数《滕王阁序》的问世为其高光时刻,一挥而就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实在惊才绝艳。

当然,在这高光以外,王勃也还有一些可圈可点的诗作,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为千古名句。

除了五律,五言绝句在他手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今天读书君要分享的这首《山中》,便是其格律相当成熟的作品,在不少名家讲初唐诗时,都会被提及,备受好评。

王勃画像 图片源自网络 如侵删

诗人的眼睛,不再只盯着宫廷、台阁,诗人的笔触,已经抵达更广阔的山水与情感。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题“山中”点明诗人所处的位置,在山上,就有了登高望远的可能。立于山中远望,诗人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奔腾万里的长江水。这在常人眼中本该是气势雄壮的景象,在诗人眼中,却很不合常理,竟已至于“停滞”。

长流之水,为何不再流动?

清代洪升有一句咏雪的诗句,他描绘因为雪天寒冷而天寒地冻的情景:“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因为寒冷,就仿佛云也被冻住而不再流动了。

冷与悲,实际都是诗人主观的情感,而云与水,则是客观外物,它们的流动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因为抒情主体的“悲”,所以长江之水被情感化、主观化,染上诗人的愁绪,所以停滞而不再流动。

第二句“万里念将归”点出诗人“悲”的原因:身在异乡,想要归家,却只能远望这万里归途,不由悲从中来。此诗为王勃寓居巴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已离开长安而到外地。


深秋红叶 图片源自网络

身在异乡的诗人们,很容易伤怀,秋风乍起,梧桐初落,北雁南飞,孤夜寒灯,甚至月华流瓦,都倍觉凄凉。想想那个在深夜里吟唱着“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马戴吧,再想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李白呢。

身处异乡,就真的看什么都能联想到故乡,关于这种深切的思乡情,王勃在《绵州北亭群公宴序》里有两句写得很贴切:“离亭北望,烟雾生故国之悲;别馆南开,风雨积他乡之思。”你看,哪怕只是一抹烟雾、一场风雨,都能引发他乡之思与故国之悲。

不得不说,情感丰富,还会写诗,就真的很了不起。

最后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能隐约看到他叔祖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影子,但两首诗的布局完全不同。《野望》是先景后情,而王勃这首诗,只有第二句在直写情,一、三、四句都在写景。

黄叶飞 图片源自网络

秋日风晚,远山连绵起伏,每座山上只余黄叶飘零飞舞。诗歌以景结情,没有继续抒发情感,而是将这满腔的思乡情放在了一个开阔的情景当中。诗写深秋萧瑟之景,实写思乡悲怆之情。可参考胡应麟对其五绝作品的评价:五言绝句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

《山中》一诗结尾言语虽尽,诗意不尽。这便是“以景结情”的高妙之处。

读罢此诗,眼里只有这万里奔流不息的长江,只有那秋风渐起,黄叶飘飞的远山,而心中,却不免与诗人产生“共情”,生起乡思。

这只应了他那句话:他乡山水,只令人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唐故事之一代诗杰之天妒英才 古人说:“有些特别有才华的人活得不久长”,翻译过来,就是“才华折寿,天妒英才”。 意...
    启书阅读 7,464评论 1 4
  • 古诗词中有很多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唐代诗人王勃曾写过一首五绝,没有儿女情长般的难过,但有豪放之悲,在字里行间读出那...
    作家云冗雾阅读 4,711评论 2 15
  • 山中 [唐代]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赏析: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是王勃在唐...
    修源正本阅读 4,960评论 0 1
  • 由于参加了图书馆主办的亲子共读会,才有机会与女儿一起深度阅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好心眼巨人》,一本是现在正在共读的《...
    阿月浑仔阅读 1,423评论 2 2
  • 将你的名字, 写在 沙滩! 被浪冲远! 把爱的宣言, 藏在 云端 被雨淋淹! 告白的心声, 字里行间, 你可发现?
    雁塔小笛阅读 2,256评论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