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拙地走,总会遇见花开

郑重声明:文章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一直知道自己不算聪明。上学时,别人看一遍就懂的数学题,我得在草稿纸上画满辅助线,熬到深夜才能摸清思路;工作后,同事们能轻松接住领导抛来的话题,把场面应付得游刃有余,我却总在心里反复琢磨措辞,等想好时,聊天的话题早就飘远了。

也不怎么合群。公司团建时,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八卦、说段子,笑声此起彼伏,我却像个局外人,坐在角落手里攥着杯子,努力想插上几句话,可话到嘴边又觉得不合适,最后只能默默听着。

有次部门聚餐,同事们起哄让每个人表演节目,有人唱歌有人讲笑话,轮到我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只说了句“我不太会”,气氛瞬间有点尴尬,后来再有团建,我总是找借口推脱。

更谈不上圆滑。有次合作方提出的需求不太合理,会增加团队很多工作量,同事们都笑着说“再商量商量”,既没拒绝也没答应,唯独我直愣愣地说“这个要求我们做不到,会影响项目质量”,话一出口,合作方的脸色就变了,领导后来私下跟我说“说话要委婉点,别太直接”,我低着头没说话,心里却有点委屈——我只是想把工作做好而已。

因为这些,我走得比别人慢很多。同批进公司的同事有的升了职,有的成了项目负责人,只有我还在原来的岗位上,做着基础的工作。

有次加班到深夜,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我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笨拙?这样缓慢地前行,什么时候才能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直到有次做一个重要的项目,客户要求很严格,改了好几版方案都不满意,团队里的人渐渐没了耐心,有人说“差不多就行了,客户就是挑刺”,有人说“要不换个简单点的思路,别这么折腾”。

只有我还在抱着之前的方案反复研究,把客户提过的意见一条一条列出来,对着数据核对,甚至跑去跟客户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

那段时间我每天加班到凌晨,周末也泡在公司,同事们都觉得我“太轴了”,可我就是不想放弃。有天晚上,我终于理清了思路,重新修改了方案,第二天交给客户时,心里特别忐忑。

没想到客户看完后,笑着说“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你很用心”,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后来领导在会上说:“这个项目能成功,多亏了我的坚持,她虽然话不多,做事慢,但特别认真,能沉下心把事情做好。”听到这话,我鼻子一酸,原来我这种笨拙的方式,也能被看见、被认可。

慢慢的,我发现自己的“不聪明”“不合群”“不圆滑”,也不是全无好处。因为不聪明,我做事情会更谨慎,会反复检查,很少出错;因为不合群,我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工作和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看书、练字,反而让自己沉淀了下来;因为不圆滑,我说话虽然直接,但待人真诚,渐渐也有了几个真心的朋友,他们说“跟你相处很舒服,不用猜来猜去”。

有次回老家,妈妈跟我说:“你小时候学走路就比别的孩子慢,别人一岁就会走了,你一岁半才敢松开我们的手,可你走得特别稳,从来没摔过跤。”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的样子,原来从那时起,我就习惯了用缓慢笨拙的方式前行。

现在的我,依然不算聪明,还是不太合群,也学不会圆滑,但我不再焦虑了。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就像树一样,有的树长得快,很快就能枝繁叶茂;有的树长得慢,却能扎根更深,更能抵抗风雨。

我依然在缓慢地前行,每天认真做好手头的工作,空闲时提升自己,偶尔和朋友小聚。我不再纠结什么时候能柳暗花明。

去年冬天,我种的那盆多肉,一开始总是蔫蔫的,我每天耐心浇水、晒太阳,别人都说“这盆多肉活不了了”,可我没放弃。直到春天来临,它慢慢长出了新的叶片,翠绿翠绿的,特别好看。原来,笨拙的坚持,真的能等到花开。

或许我们都不必强求自己变得聪明、合群、圆滑,按照自己的节奏,笨拙地走下去就好。

因为那些看似“不完美”的特质,反而会成为我们最独特的优势,而柳暗花明的那一天,也会在我们缓慢而坚定的脚步中,悄悄到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