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日历03 2024-01-03

《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做决策的逻辑,应是“本末先后”。

【华杉讲透】:“本末先后”,就是要我们不为利欲所牵引,不让利欲蒙住眼睛,乱了心智。做决策的逻辑不应该是怎么对自己有利,因为我们判断对自己有利的,不一定真有利,也可能弊大于利。所以,我们只需要管原则,判断哪头是本,哪头是末,哪头是先,哪头是后,然后就照本、末、先、后的顺序去做,干起活儿来就会很洒脱了。

这段话以及华杉老师的解读,

首先让我明白,事情本身有自身的特征以及运行的规律,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我需要对事物本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判断,也就是静下心来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事情,然后这个事情的运行规律是从哪开始,又从哪结束。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判断之后,就根据认识和判断做事,也就是华杉老师讲道的:“本末先后”的顺序去做。

这让我感受到,按照“本末先后”的顺序去做事,是非常「无我」的状态,也因为『无我』,只按照事情本来的面貌去做,自然做起来也就会很洒脱。

这让我反思,坦白地说,我觉得自己当下在做事的时候,最大的阻力是自己头脑的判断和情绪。比如,有的时候静不下心来去研究一件事,只因为我对这件事有“偏见”,我觉得“这件事”不对,所以我就不愿意深入地了解,不愿意去做。而这件事又是需要去做的事,所以,自己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产生很强烈的情绪阻力,增添了自己做这件事的难度和消耗。

我觉得自己做的事还没有达到,“不为利欲所牵引,只按照原则去做”的阶段。当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依然是有局限的,我把它限定在了会产生“利欲”冲突的很小很小的范围,也就是工作范围。

华杉老师讲道:“做决策的逻辑不应该是怎么对自己有利,因为我们判断对自己有利的,不一定真有利,也可能弊大于利”。

「做决策的逻辑」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其实都是会事先做判断的,也就是判断这事要怎么去做、怎么处理、怎么面对。但是这个做决策思考的过程在过去的生活中比较短暂,短到甚至自己察觉不到自己的“一时兴起”行动就做了,通常的表现是:情绪状态下,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

这些表现反应的是:做决策的时间太短,短到像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反应,外界发出了一个刺激,立刻给出了情绪化的回应。这也让我理解了,在生活中遇到的“一点就炸”的人脾气暴躁的原因,没有思考做决策的时间,或者发脾气是他们认为最快速能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他们生存的模式。

华杉老师在《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中讲道:“应事接物待人,无论大事小事,都只要辨别一个孰是孰非、孰先孰后,就这么简单。这也是一种无我不把自己的欲求掺杂进去考虑,就天人合一了。天人合一,总是要我们去合于天,不可能让天来合于我。”

这让我感受到,当我复杂化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需要自我反思一下,是不是带入了自己的欲求到事情中,是不是对这件事本身赋予了太多的期待,是不是“想要的太多了”,所以才会把事情变得很复杂,在事情本来面貌的基础上添加了太多的意义和期许。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一条最重要的标准:做事要合乎于天,做事的时候不太掺杂太多个人的想法和期待,按照事情的特征和规律去做事。

重要的是,从日常小事开始反观觉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