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周家的客厅像被施了咒语,永远处于一种嘈杂的沸腾状态。电视里播放着吵闹的卡通片,奶奶在厨房剁馅儿准备包饺子,发出“咚咚咚”的声响,而七岁的男孩周小宇,正像一颗失控的弹珠,在沙发、茶几和地毯之间高速冲撞。他刚拿起乐高,不到三分钟就扔下,跑去踢一脚足球,随即又被电视声音吸引,站在原地发呆,手里的玩具车“啪嗒”掉在地上。
“小宇!作业写了没?”妈妈李娟拖着疲惫的身子推门而入,公文包随手丢在玄关。她一眼就看到摊在茶几上、一字未动的练习册,火气“噌”地冒了上来,“就知道玩!你能不能有一刻是安静的?”
小宇被吓了一跳,缩了缩脖子,小声嘟囔:“我不会做……”
“不会做?上课干嘛去了?”爸爸周强也从卧室走出来,手机还贴在耳边讲着工作电话,“嗯,王总,那个方案我马上看……小宇,听妈妈的话,快去写作业!”他匆匆挂断电话,加入“战局”。
这个家,充满了关心和呵斥,却唯独缺少了安静与专注。
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家长会上,老师委婉地告诉李娟:“小宇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在课堂上走神,做事也容易半途而废。”
李娟看着窗外操场上那些奔跑的身影,其中一个就是她的儿子,永远停不下来。她心里又酸又涩。她和周强都是职场精英,时间以分钟计算,他们对小宇的要求简单粗暴——快一点,好一点。他们习惯了用“不行”、“不准”、“快点”来命令孩子,却忘了上一次耐心陪伴是什么时候。他们给孩子买成堆的玩具,以为这就是爱,却很少静下心来,陪他完整地读完一本绘本。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周强难得没有应酬,试图教小宇拼一个复杂的飞机模型。不到五分钟,小宇就开始东张西望,摆弄别的零件。
“专心点!看着我怎么做!”周强不耐烦地提高音量。
“我不想拼了,太难了。”小宇瘪着嘴要哭。
李娟正要发作,忽然想起老师的话。她深吸一口气,按住丈夫的手,轻轻坐到儿子身边,用从未有过的平和语气说:“小宇,是不是零件太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了?”
小宇惊讶地看着妈妈,点了点头。
李娟把模型盒子拿开,只留下第一步需要的几个大部件。“我们不着急,今天下午,咱们仨就只做这一件事,就是把飞机的机身拼好,好不好?”她看向周强,使了个眼色。
周强愣了一下,也努力缓和了语气:“好,儿子,爸爸陪你一起。咱们定个时间,就用那个沙漏,沙子漏完之前,咱们专心地拼,看能不能完成这个‘大工程’的第一关?”
他们关掉了电视,请奶奶去楼下散步。客厅第一次变得如此安静。小宇在父母一左一右的陪伴下,眼神里的焦躁慢慢褪去,手指开始笨拙却认真地寻找正确的积木块。期间,他好几次想跑开,都被李娟温柔地拉了回来:“专注,小宇,看,这块蓝色的应该放在哪里?”
当沙漏的最后一粒沙子落下,飞机机身果然初具雏形。小宇脸上绽放出巨大的成就感:“爸爸你看!妈妈你看!我拼好了!”
周强和李娟相视一笑,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儿子的专注力,需要他们用“静心”和“陪伴”来浇灌。
从那天起,周家开始了一场“静心革命”。
他们设立了“每日安静一刻钟”:由小宇选择一本他喜欢的书,全家一起大声朗读,谁也不准碰手机。开始时小宇坐不住,但父母投入的样子感染了他,他渐渐能听完整个故事。
李娟买来一个可爱的番茄钟,和小宇约定“二十分钟任务法”:二十分钟内,只做一件事,比如写五行生字,或者画一幅画。完成后,会得到一个真诚的表扬和一个大大的拥抱。他们不再说“你真笨”,而是说“这个字比昨天写得好多了!”
家里的噪音也减少了,批评变成了具体的指导,泛滥的玩具被收起了大半,每周只拿出两三样。
一个月后的傍晚,周家客厅依旧亮着温暖的灯。但不同的是,电视安静着,奶奶在房间里听戏曲耳机。周小宇正伏在茶几上,认真地完成他的绘画作业。他画得很慢,但眼神专注,一笔一画,勾勒着心中的世界。
李娟和周强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安静地看着书,偶尔抬头看看儿子,目光中充满了欣慰。他们终于明白,孩子的好动与不专注,往往是家庭环境的一面镜子。当你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为他创造一个安静、稳定、被看见、被需要的小世界时,那颗原本纷乱的心,自然会慢慢沉淀下来,开出专注的花朵。
静待花开,需要的是父母用心的耕耘,而非焦虑的催促。
